第104章 济北无人
作者:乡间小路   穿到汉末紧抱刘备大腿最新章节     
    坐在荀彧旁的荀攸见状,赶紧伸手扯了扯荀彧的袖子。
    荀彧这时终于开口道:“主公可知济北国已经无人?”
    “嗯~~~!”
    曹操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荀彧这话的意思。
    什么叫济北国无人……
    曹操问道:“文若,此为何意?”
    荀彧再次道:“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济北国现在除了城里还有人外,城池之外的村寨俱都无人矣!”
    “而所谓的城市有人,其实也走了许多,我现在已经下令封城,不然再过一段时间,估计城里也没有人了。”
    此话一出,曹操脑袋突然嗡的一下,怔愣在当场。
    脑袋里除了嗡嗡之声以外,一片空白,根本没有其他的意识。
    一众文武心腹重臣也是哗然。
    文官如还不知道的戏志才并没有出声,只是满脸凝重,思索着刚才荀彧的话。
    结合之前荀彧说的,济北国的人必定是去了刘备那里。
    而且,以荀彧字面的说法,济北国既然都没有人了,那么与济北国相邻的东平国还有东郡东部不可能没有收到消息,必然也走了不少。
    只是……为什么?
    刘备又是怎样使那么多人跑到他那里去的?而且还神不知鬼不觉,现在才发现。
    但是武将这边就不一样的,武将都是脑子比较直,属于一根筋的类型。
    夏侯惇当即又嚷嚷起来道:“文若,你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人跑光了。”
    “虽然说经历了蝗灾之后,有人会跑是正常的,但是哪里会有跑光这么夸张的,而且他们还能跑到哪里去?”
    自古以来发生灾情,若是朝廷处于鼎盛状态,自然是会想办法进行赈灾。
    但是如若朝廷衰败,没有赈灾的能力,那么也只能让灾民自生自灭。
    这样虽然会导致受灾的地方饿殍满地,千里白骨,也很容易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但是即使如此,在受灾的地方仍旧还是能看到人影的。
    经历过了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总有那么一些顽强的人活了下来,在当地继续的生活着。、
    但是荀彧现在是怎么说的!人跑光了,还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行。
    这样说济北国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人的郡了呗。
    不怪夏侯惇没见识,是他真的是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即使是发生瘟疫都还能见着人。
    荀彧现在说的比瘟疫还可怕。
    继夏侯惇开口以后,武将这边就各种开口了,都是质疑荀彧的,毕竟这事太打击他们的三观了,那可是一个郡啊。
    此时曹操终于回过神来,连忙喝道:“安静!”
    等武将闭嘴,大厅归于安静以后,曹操阴沉着如墨般的脸咬着牙道:“文若,接着说。”
    荀彧继续道:“蝗灾以后,庄稼在收获之前被吃的干干净净,百姓无粮,家里有的存粮也根本无法无法坚持到明年。”
    “可以说,这时的百姓已经是在绝望等死了。”
    “但也就是这个时候,泰山有粮,而且正在赈灾的消息以极短的时间传遍了济北……”
    接下来的话不用荀彧说曹操也知道了后续结果。
    自然是本就绝望的百姓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举家往泰山而去。
    曹操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并瞬间充斥全身。
    刘备这样做就完全就是趁火打劫。
    想他兖州总共才几个郡啊!也不过八个郡而已。
    然后刘备先是占领了泰山。
    好吧,这没得说,毕竟他之前没有实际控制泰山,被刘备先一步抢夺了,他认了。
    但这样刘备竟然还不知足,通过这个方法来抢夺他的人口,而且还成功了,整个济北的人都跑到泰山去了。
    这样他整个兖州实则有七个郡,但其实只是六个郡了,没有人的地方还算个屁。
    突然曹操又想到了徐州,也是被刘备占了去。
    呵呵!!!
    曹操突然气极反笑。
    他环视左右,看的整个大厅噤若寒蝉,鸦雀无声,方才缓缓开口道。
    “刘备何许人也!”
    “不过一织席贩履之徒,只是讨伐黄巾有功,才骤然得官,可如今竟然欺到了我的头上。”
    “可杀!可恨!”
    最后一声大喝吓得整个大厅所有人心惊胆颤,大气都不敢出。
    此时曹操想到了什么,再次沉声发问:“如此大事,为何没有探子回报?”
    荀彧叹了口气,回道:“此事自古未有,是以根本没有人能想到。”
    “自古天灾,要么朝廷赈灾,要么放任不管。”
    “以现如今的天下形势,天下并没有能对兖州如此大的蝗灾进行赈灾的能力。”
    “即使是富庶的冀州都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即使有,那么经过这么一遭也是要废了。”
    “毫不客气的说,即使是冀州,如果发生兖州这样的蝗灾,袁绍的决定也是放弃灾民。”
    “可谁也没有想到刘备竟然反其道而行之,明明泰山也遭了灾,但是刘备竟然还敢收纳兖州的灾民。”
    “或者说正因为泰山有灾民,所以探子才没有发现……”
    首先就是这样的事从来没发生过,然后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收纳几十万的灾民都是不理智的,完全就是一个大包袱。
    所以曹操的手下谋臣根本就没有往这方面去想。
    谁会想到这个时候竟然有人的粮食能多到承受几十万人一年的口粮呢。
    看看曹操自己,打个仗抠抠搜搜的,还动不动就是粮官中饱私囊,大斛换小斛。
    接着粮官祭天,曹军大快人心。
    而第二点原因就是这完全属于灯下黑。
    曹操的探子即使是在泰山各种打探消息,但是他们会去在意早就存在的灾民吗?
    泰山也有蝗灾,泰山官府发榜施粥,泰山有灾民,然后灾民来吃粥,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逻辑没有一点问题。
    无非就是泰山的灾民比较多,但探子也只会感慨刘备是真有粮,粮真多。
    难不成 还要这些探子能像荀彧这样的智谋之士一样从泰山的灾民不同寻常的数量里去推断出这些灾民都是兖州来的?
    探子们打探的永远都是刘备的高层在干什么,刘备的军队是否有不同寻常的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