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朱棣的辉煌时刻
作者:于公子呀啊   穿越大明我成了老朱儿子!最新章节     
    此时,老朱的书房内。
    李善长、刘伯温、朱标以及未来的永乐大帝朱棣,都面带困惑地看着老朱,不明白为何如此匆忙地把他们召集而来。
    马皇后在告诉老朱事情后,便返回了她的坤宁宫,毕竟后宫不宜干涉朝政。
    在这方面,马皇后始终给予老朱足够的尊重。
    “父皇!”
    朱标,身为众皇子之首,上前一步询问:“看您神色紧张,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您得冷静,别轻易动怒啊。”
    “哼!”
    老朱闻言,顿时一股怒意涌上心头,冷冷回应:“你这小子,是不是认为我是个不分是非、残暴的人。”
    “父皇,我不是这个意思。”朱标连忙解释。
    “行了!”
    老朱挥手制止,接着说:“我找你们来,是因为我在查阅大明皇族供养政策时,察觉到一个巨大的隐患。”
    “处理不当,我们的大明可能会面临亡国之灾。”
    “什么?”
    “亡国之灾?这怎么可能!”朱标满脸惊愕,旁边的刘伯温和李善长也同样露出惊讶的神色。
    他们开始在脑中分析,皇族供养政策中隐藏的危机究竟在哪里?
    老朱敏锐地注意到了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反应。
    不过,他们的表现让老朱有些失望,他们居然没看出任何端倪。
    想到这里,老朱不禁冷哼一声,说道:“韩国公,你和诚意伯,你们可是大明最聪明的,竟然连这样的问题都没察觉。”
    “我问你们,照目前的情况,两百年后,大明皇族成员会增加到多少,你们有没有估算过。”
    此刻,老朱心中暗想,让开,我要开始展示智慧了。“这个我知道!”
    一直默默无闻的朱棣突然开口:“父皇,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都能算出来。”
    “通常来说,不到二十年,就能繁衍出新的一代。”
    “保守估算,两百年后,我们大明皇族至少会繁衍到第十代。”
    \"咱们始祖这一支,目前算来已有二十六位子孙,延续到第十代,宗族人数仅止于两百六十人左右!\"
    \"竟然只有两百六十人!\"
    朱棣的计算让老朱不禁嘴角上扬。
    他转向朱棣说:\"四儿,你过来一下。\"
    \"嗯?\"
    朱棣一怔,察觉老朱的神色有些异样,这笑容他从未见过,于是问:\"父皇,您唤我何事?\"
    \"四儿,过来再说,我有一件礼物要给你。\"老朱答道。
    \"好...好的。\"
    面对老朱的威严,朱棣别无选择,只好走近。
    刚靠近,老朱突然上前,将朱棣按在桌边,随手拿起鞋子,用力拍向他的臀部。
    \"真是不懂事,平日不好好研读,就知道嬉皮笑脸。\"
    \"每次授课,你不是打盹就是和你的那几个兄弟在课堂上胡闹。\"
    \"还好今天只有李善长、刘伯温和你大哥在,否则大明皇室的脸面都要被你丢光了。\"
    \"你说十代后只有两百六十人,你是怎么估算的?\"
    \"我看你是欠揍!\"老朱怒道。
    此刻!
    老朱真的被朱棣的话激怒了,不会就算了!朱标见状,连忙上前,拉住朱棣挡在身后,说:\"父皇,你再这样打下去,四弟会被你打伤的。\"
    \"这样的问题,即便是翰林院的那些学者,也不一定能算得清楚。\"
    \"哼!\"
    老朱冷声道:\"算不清楚是一回事,但这小子算得实在是离谱。\"
    \"呃!\"
    朱棣还没反应过来,条件反射般回应:\"父皇,难道我算错了?我觉得我算得很准确,就是两百六十多人啊!\"
    \"你说什么?\"
    朱棣的话让老朱气得差点血压飙升。
    忍!忍!这是亲生的,老朱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他强压怒火,不再理会这个淘气包。
    此时,刘伯温和李善长脸色惨白,额头上的冷汗如豆粒般滚落,仿佛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事,身体都在颤抖。
    \"韩国公,诚意伯,你们算出来了吗?\"老朱问。
    \"扑通!\"
    两人立刻跪倒在地,喊道:\"陛下,我们有罪啊!这么明显的问题都没察觉,差点铸成大错。\"
    以他们的智慧,只消几步推理,便发现了问题所在。
    太可怕了!
    \"行了!\"
    老朱立刻接口:“这件事不怪你们俩,是我们共同决定的,现在追究责任无济于事,关键在于,我们必须修正这个错误。”
    “否则,大明恐怕在两百年后,真的会陷入困境。”
    “什么情况?”
    朱标一脸惊愕,身体微微颤抖,他急切地问:“父皇,究竟是怎么回事?宗室供给制度怎么会导致国家陷入困境呢?”
    “没错!父皇,您在说什么呀?”朱棣也按捺不住,追问起来。
    “韩国公,诚意伯,你们俩给太子和四皇子解释一下,为什么宗室供给制度会造成这样的局面。”老朱吩咐道。
    “太子殿下,您可能不清楚其中的详情。”
    在老朱的要求下,刘伯温开始阐述:“根据当前的情况预测,十代以后,大明皇族的规模将变得极其庞大。”
    “至少几十万,多的话,可能会超过百万。”
    “这……这怎么可能!”
    朱标闻言,顿时怔住,眼中满是震惊和难以置信。朱棣同样呆立在那里,声音颤抖地说:“超过百万?这怎么可能!不是只有五六百人吗?”
    “四皇子!”
    听到朱棣的话,老朱压抑的怒火瞬间爆发:“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还不够丢脸吗?难道还想再挨我鞋底的揍吗?”
    “呃!”
    朱棣一听,立刻怂了,头一缩,悄悄躲到朱标后面。
    “咕噜!”
    朱标下意识咽了口唾沫,然后问:“诚意伯,一百万这个数目确实惊人,怎么会这么多呢?”
    “太子殿下不必着急,微臣这就为您解析。”
    “陛下,现在有二十六位皇子,那么这二十六位皇子将来会有多少子女呢?”
    “我先假设每位藩王都有十个孩子。”
    “那么到了第三代,大明皇室成员就已经增加到二百六十人,太子殿下,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吧。”刘伯温解释道。
    “嗯。”
    朱标点点头,接着说:“嗯,这一点我能明白。”
    说到这里,朱标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突然变得凝重。
    这时,刘伯温继续解释:“如果每位皇子平均生育十个孩子,那么到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时,人数会是多少?
    “到了第十代,又会有多少人呢?”
    “这……这!”
    朱标终于恍然大悟,脸色苍白,他从未想到,到第十代时,大明宗室的人数会如此之多。
    几十万到上百万,这个数字并非夸大其词。
    依据老朱设定的皇族抚恤法规,即便是最低级别的爵位,每年也能领取八百石的俸禄,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宗室成员享受此待遇,大明的国库尚能勉强维持。但若是供养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呢?
    这简直是无法承受的重负啊!
    朱棣此刻仍深陷困惑中。
    尽管刘伯温详细解析,他仍无法理解,为何大明宗族在十代后会膨胀至如此规模?
    这不合理,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为何刘伯温、李善长,还有他的兄长,甚至父亲老朱,都对此深信不疑?
    他的父亲老朱也接纳了这个观念。
    但是!
    此刻,尽管朱棣心中满是疑惑,也不敢直言询问。
    他害怕触怒老朱。
    下一刻,朱标转过身,对着李善长和刘伯温深深一拜,恳切地说:“恳请二位先生,救救我们的大明吧!”
    太子朱标的这一拜,让两人受宠若惊,连忙上前扶住他,回答:“太子殿下,您和陛下没有责备我们的失职,我们已经感激不尽了。”
    “请您放心,我们会倾尽毕生所学,找出解决方案。”
    “那就快点给我想办法!”老朱厉声喝道,刚才那一瞬间,若非他们及时上前,老朱恐怕已动了杀机。
    “这……”
    李善长迟疑了一下,提议:“陛下,如果减少宗室成员的俸禄呢?”
    “减少俸禄吗?”
    老朱略作沉吟,考虑这个提议的实际效果。
    “没用的!”
    刘伯温随即接口:“韩国公,你说的减少,具体是多少呢?别说减半,就算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也无济于事。”
    “即使是八十石,在百万基数上,依然是个天文数字。”
    “况且,熬过了第十代,第十一、十二代又该如何应对?”
    “有什么解决之道?”
    “减少俸禄根本无济于事,只能暂时缓解一两代的问题。”
    “这……”
    听刘伯温这么一说,李善长立刻明白过来,减俸只是治标不治本。
    他皱起眉头,问道:“诚意伯,你有何良策?”
    “这个问题嘛!”
    刘伯温略微犹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陛下,还有太子殿下,我们面临这样的困境,归根结底,是因为大明的粮食供应不足。”
    “假设我们的粮食供应能增加呢?”
    “我们能否设法提高大明的粮食产量呢?”
    “据户部去年的统计,大明人口已达六千五百万,两百年后,人口可能会在此基础上翻几倍,达到三四亿。”
    \"假设每个人手中的粮食能有所增加,哪怕只是一点点,基于三四亿的人口基数。\"
    \"那样的话,维持大明皇族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粮食的生产量。\"
    \"妙!妙!妙!\"
    刘伯温的见解令老朱忍不住鼓掌赞叹:\"果然是伯温,一下就抓到核心所在。那你有没有办法增加粮食产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