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热闹的朝会
作者:温奶斩华雄   以吃货之力改变世界最新章节     
    天微微亮,听闻朝钟朝鼓响起,穿戴整齐的大臣们陆陆续续地通过午门进入皇宫,两人成对,三五成群,聊着天,说着笑,有时候的一句两句话,便决定了某个人的仕途,或是影响朝廷日后的政策。
    入宫后,大臣停步于金水桥以南,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抵达太和门外,安静等候皇帝陛下进入宫殿。文武官员分别列队于殿门两侧,文官为首的丞相尤久培却是坐着宦官端来的檀木太师椅,无人对此感到诧异,这是太后与皇帝陛下的旨意,丞相双腿患有旧疾,除去殿堂之内议事,其他时间无需保持礼仪站立。
    等皇帝入殿后,登上御座,大臣们相继进入大殿,未有类似于明清的一拜三叩之礼,武将抱拳,文官作揖,皇帝平举右手,说道“众爱卿免礼”,在王公公的一声“朝会启”后,正式开始议事。
    至于太后的垂帘听政嘛,朝堂一侧会有昭阳宫的内侍太监转为告知,这也是太后去年才决定的,等皇帝陛下明年的及冠礼后,太后便不再插手朝政,当然,这只是众位大臣的猜想罢了。
    户部尚书柳永达上奏了两河省以及京都等地粮食短缺一事,接连两年的大旱,两河省庄稼颗粒无收,今年又因蜀川省与南方粮食大省经历了瘟疫,粮食收成亦是降低了许多,并无救济北方的条件,施家工厂也已传来消息,泡面的生产已进入停滞期,约莫还有一月有余,施家便无法为灾区继续提供赈灾粮,届时两河省的百姓将真正陷入绝境。
    另外土豆、番薯一事已经颁布至各省份,然而远水解不了近火,今年的旱灾朝廷亦是束手无策,陛下需尽快做出决策,如何处理各地的灾情。
    等柳永达退回文官队列之中后,朝堂之上安静的落针可闻,丞相尤久培低垂眼帘,似乎在思索些事情,其余文官噤若寒蝉,尽量保持着不出声、不乱动,免得引起皇帝注意。
    反观武将队列,一个个眼巴巴地望着脸色阴沉的皇帝,内心期盼快些结束早朝,下班喝酒去。这些地方的灾情政务,向来与武将无关,他们才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为自个儿找麻烦。
    “诸位大臣可有对策?”
    片刻后,皇帝开口,淡淡问道,一反常态,令众臣顿时摸不着头脑。丞相尤久培依然保持静默,双手笼袖,仿佛事不关己。其身后的大臣,无一人发言,武将们亦是感受到朝堂之上诡异的氛围,陡然收敛了懒散的模样,端正站立。
    “启禀陛下。”工部尚书贺光霁轻轻咳嗽一声后,见无人回应,出列作揖说道:“工部去年便已着手制定在两河省地区修建水利工程的计划,牵引部分黄河之水用以灌溉农田,筑堤挖渠,但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被户部以国库空虚为缘由,暂缓此事。微臣以为,当下可在两河省地区大兴水利工程,招纳灾民,近可防止灾民暴乱,远观可缓解日后旱情。”
    朝堂之内的一众大臣心中松了口气,有人愿意出来打破这寂静的氛围就好,可皇帝接下来的一番话,如一盆冷水,浇在了众臣的头顶。
    “柳尚书,告诉咱们这位贺大人,国库里还剩多少银子。”皇帝一脸讥笑地看向贺光霁。
    “回禀陛下,如今国库只剩下八百万两白银。”提到数字之时,柳永达的声音逐渐低沉下去。八百万两,对于一个普通人或是一个小家族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可对于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来讲,简直是穷得不能再穷了。
    “工部既然已提出计划,应该大致计算过这引黄河水的工程需要多少银两吧。”皇帝的语气陡然激烈,吼道“一百万两!晋州河堤朕也批了一百万两,结果才几年,堤毁人亡,两岸百姓流离失所 ,苦不堪言。若是朕再拿出一百万两修建两河省的水利工程,有多少能真正用在实处,朕死之前能瞧见那黄河之水灌溉农田吗?两地百姓可再也无需担忧天降大旱吗?”
    天子一怒,满朝俱静。
    贺光霁赶忙躬身回道:“陛下恕罪。”
    皇帝怒不可遏,顾不得礼仪面容,陡然起身,指着群臣呵斥道:“满朝的文武百官,竟然比不过一个尚未及冠的施家少爷!你们可知,那土豆、番薯将改变整个洛朝的格局!一亩地三十石的产量,洛朝成千上万的百姓会因此再也不需忍受饥饿,有饭吃,谁会愿意造反,朝廷的赋税亦是能轻松收上来,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人口亦能增长。”
    “而你们呢!能为天下黎明百姓做些什么!原本朕还打算与诸臣商讨科举一事,想来不用了,施哲说得不错,当下只有寒门子弟,才肯为天下黎明百姓着想。”
    殿堂内依然沉寂,群臣不语,心中却是泛起疑问,科举是为何物。施哲若是在场,心中可不会感激皇帝的这番夸奖,没想到他尚未入京之前,便已身处诸多大臣的对立面,皇帝亦是在毫不客气地在告知众人,施哲是他的人,并非太后之属。
    就在此时,一朝权臣尤久培终于开口。
    “启禀陛下,老臣赞成洛朝开科举一事,且老臣斗胆向陛下讨要这第一任主考官之职。”
    科举制度并非小事,皇帝在阅读完施哲的密信后,赞叹这小子的非人智慧。科举明面上是为天下寒门才子开辟一条新路,实际是在为皇帝招纳真正的人才,朝堂之上派系林立,攀亲说故,皇帝培养亲信,实属不易,可入朝为官的寒门子弟不同,他们背景干净,亦是需要靠山,两者不谋而合。
    “此事等科举制落实后,再议,不过施哲曾建议,第一任主考官应从翰林院中挑选,必是才学兼备、德高望重之人,尤丞相乃是朕的臂膀,若是丞相担任这主考官,朕可处理不了如此多的政务。”皇帝面色恢复平静,口不随心地说道。
    “既然翰林院士这番建议,那老臣不再强求。然而老臣对科举中所谓的学科分类有所疑问,不知陛下能否替老臣解惑。”尤久培上前一步,微微躬身,行礼道。
    “丞相但问无妨。”皇帝一挥袖袍,转身坐回龙椅之上。
    “翰林院士提议,开设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学、天文算数、外语等学科,老臣对其中几者有所耳闻,可这科技是为何物?当下洛朝,即使是书香世家之后,大能大才之辈,亦是不知这政治、经济之学,陛下如何保证天下的读书人尽得此学,借科考谋取官职?”尤久培询问道,神色淡然。
    身后的群臣心中迷糊,怎的,朝堂之上听你们俩聊天是吧,说的是啥啊。
    “尤丞相的疑惑,施哲的奏折中已给出回答。科举制度,事关重大,施哲提出整个框架,后续仍需朝廷来逐渐完善。而尤丞相之问,朕可回答一二。据施哲所说,科技为研发新物、制造便民利民的器物,如施哲发明的轧棉机、钢铁、琉璃等物,皆可归于科技之中。”
    “至于如何令天下人知晓学科之内容,施哲亦是提出‘教育普及’一词,在洛朝各地建设小学、高中、大学,小学是为启蒙,教授孩童善恶、是非之观;高中是为开智,教授文学、算数;大学是为立业,学生可自行选择一门或两门学科,潜心钻研、学习,若是通过该学科的科考,可入朝为官,担任相应的官职,如科技一学,可入工部,经济一学,可入户部,天文算数入钦天监、工部,外语一学可入礼部。”
    皇帝此话,顿时令诸位大臣明悟,原来这所谓的科举,便是通过考试,招揽天下人才入朝为官,从而断绝了洛朝当下实行的察举制。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礼部侍郎陶宁顾不得朝堂礼仪,当即出列喊道,与此同时,文官队列中亦是站出几名大臣,欲要发言。
    “启禀陛下,察举制沿袭百年,历朝历代选拔官员皆是采用此等制度,若是突然变更,怕是会令天下人恐慌。尤其当下洛朝社会动荡,内生瘟疫、旱情之天灾,外有赤烛强敌环伺,若是官场再生变故,天下危矣!”陶宁紧皱眉头,作揖到底,恳请皇帝收回旨意。
    “启禀陛下,微臣倒是觉得科举一事可行。”文渊阁大学士林立秋出列说道,“晋州河一案,朝廷肃清了一部分两河省官员,已导致京都的后备官源不足。后因蜀川省瘟疫一事,各地官员懈怠误事、知情不报,致使南方几十万百姓无辜惨死,黜置使大人依照圣旨,依法处置这批地方官员,如今南方地区出现无官可用的现状。微臣以为,科举一事宜快不宜慢。”
    话音刚落,反对声接踵而至。
    “林大学士此言不妥,朝廷任免官员,需经过一系列考察,道德、品性、才能缺一不可,层层筛选,才可派往地方任职。可这科举制度,不过考验了一人之才能,其余二者,尚未体现。若入朝为官之人,空有一身才华,品性却不佳,终将祸乱朝纲、危害百姓,望陛下慎重考虑。”翰林学士晏宜年朗声劝道。
    “陛下,臣虽是武将,倒是觉得这什么科举制度可行,边关战事频启,朝堂之上这群文官老爷,一个个的没出言纳策就算了,背地竟然偷摸骂我们武将光吃军饷不干实事,被赤烛军队夺了边境数十座城镇。臣认为,尽早开启这科举制度,招揽些人才,帮助将士们守住边关,多招些和李将军未来女婿一样的人才,别说守住边关了,大军北上,指日可待。”
    征西将军司马毅瞥了一眼文官队伍,喊道,向并列而站的李远庭投去个眼神,后者意会,笑着点头,一坛茅台酒少不了。
    “司马将军,当下所议之事乃是推行科举制度,将军何必含沙射影,故意踩贬我等!”礼部侍郎陶宁厉声质问道,朝堂之上火药味愈浓。
    “我们武将就是这么个性格,有什么说什么,再说了,我说的是实话,你们文官除了战后派些个礼部官员与敌国商讨赔偿、求和一事,还做了什么有用的事吗?”司马毅性格极为直爽,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亦是未藏着掖着。
    “司马将军,就事论事。”瞧见文官中的数名大臣面红耳赤,即将爆发,皇帝立即出声制止这个话题,“当下商讨的是科举一事,其他无关话题无需多言。”
    司马毅抱拳,恭敬回道:“是,陛下。”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科举一事可行。”户部侍郎叶展开口道,“微臣曾奉旨去过永嘉,进过施家工厂,见过工厂内的助理办公、算账,运用了一道道臣闻所未闻的算数公式。微臣担任户部侍郎数十载,生平首次知晓这算数竟是如此的奇妙。据翰林大人所言,天下算数并非加减乘除那般简单,还有诸多的算数公式,大可算尽天时、地方,小可规划桥梁、大堤的建造,包罗万象。”
    “微臣询问过翰林大人,为何不使用洛朝的算数文字,而是一种名为阿拉伯数字的奇异符号。翰林大人解释,洛朝的算数过于落后,书写极为不便,写下‘一千二百’几字需十几笔,而那阿拉伯数字只需四笔即可,且一目了然。微臣以为,若是在洛朝推广这天文算数,必将有益于天下人,至于那科技一学,陛下应当知晓,如今的天下,只有施家工厂可生产出绝世珍宝——琉璃,以及那细若沙粒、色如白雪的精盐,更有当下名扬京都的茅台酒。诸位大臣,是弊多还是利多,还需商议吗?”
    闻言,皇帝会心一笑,这叶展也算是同道中人了,只有经历过施哲所带来的震撼,才会知晓施哲所推举的科举一事,是多么的重要。
    文武百官顿时议论纷纷,文官之间则是互相询问,此事是否为真,而武将一列,则是笑骂李远庭不厚道,有这么个宝贝女婿,给大家伙儿多要些福利啊,尤其是那御书房里的沙发,真是令人眼馋,如今京都内,除去皇宫,可没有几名大臣拥有。还有些武将则是讨要镜子,家中的母老虎可是发话了,要是弄不着一面与太后寝宫一样的全身镜,以后别想着进屋睡觉。
    建朝五十多年以来,朝堂之上头一遭的如此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