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阉党清流
作者:佰夫长   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最新章节     
    廷弼不死。
    大明不灭。
    可惜木已成舟,已成定局。
    朱由校急需提拔贤良,帮他出谋划策,稳住朝廷局势。
    目视内阁官吏李国普,李标,锁定二人。
    前者为人正直,老成谋国,后者顾大局,明辨是非曲直,不与阉党,东林党同流合污。
    李国普,李标察觉陛下目光转向自己,心中没由来的不安。
    却听朱由校道:“李国普老成持重,刚正不阿,即日起任文渊阁大学士,代任内阁首辅,李标敦大礼,顾大局,敢于直言谏君,代任次辅。”
    李国普,李标颇为吃惊,怎么稀里糊涂成为首辅和次辅了。
    迅速行礼谢恩,悬着的心情放松落地。
    朱由校端起茶杯轻吮,询问说:“现在讨论讨论何人去陕西平叛,何人去陕西赈灾?”
    天启七年起。
    陕西之事无小事。
    处理好陕西灾情,起义,朝廷压力减半。
    百官不清楚陕西未来数载的灾情。
    朱由校对陕西的灾情如数家珍。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
    五年大饥,六年大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七年秋蝗、大饥,八年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
    十一年夏飞蝗蔽天。
    十三年,十四年大旱。
    陕西灾情稍微缓解,却飞速向外蔓延。
    十三年起,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北直隶,旱情,水患,疫情,你当唱罢我登场,直至大明亡国。
    外有战事,内有天灾,
    文景二帝来了都哭死。
    文宗玄宗马上提桶跑路。
    何况秦军耐苦战。
    陕地古来军事气息浓厚,青壮年好勇斗狠,是历代良好的兵源。
    秦时,吞八荒,并六合。
    汉朝,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隋时,选身强力壮,骁勇善战关中子弟,称为骁果军。
    唐朝,西北良家子战突厥,吐谷浑,薛延陀。
    宋时,西军保家卫国,危难之际,韩世忠横空出世。
    时至大明,九边以延绥兵为强,敢勇善战,虏所素惮。
    未来孙传庭平息叛乱,以秦兵卫秦地,以秦地养秦兵。
    秦军骁勇善战,领最少得饷,打最多的仗。
    陕甘之兵,用得好是无敌之师,用不好是王朝掘墓人。
    东江淮,西陕甘。
    自古精兵强将辈出。
    所以,王二起义,不单是平叛,还需处理好灾年之事。
    处理不好灾情,杀掉王二,还有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翔,陕西大起义照样发生。
    鉴于崔呈秀遭贬,皇极殿出奇安静,百官不敢冒然进言。
    朱由校扫了眼百官,放眼望去后世出名的能臣干吏均不在列,无奈当场点名,目光转向兵部侍郎阎鸣泰:“阎鸣泰,你来说说。”
    阎鸣泰心里打退堂鼓,赏赐擢升没我,问计解惑找我?
    他实无才略,专事谄谀,每陈边事,必颂功德,欠缺治理地方的经验。
    奈何难以推脱,迈步出列,含糊其辞说:“陛下,臣以为当选知兵善战之人前往陕西,领关中各卫所平叛,另外,向秦王府传旨,令其迅速赈灾。”
    “哼。”
    “退下。”
    朱由校不耐烦的挥手,他不想听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建议,视线再度扫视百官,目之所及,百官纷纷垂首。
    可恶。
    偌大朝堂,没人替他出谋划策吗?
    气氛尴尬中,魏忠贤糯糯出声,瞥了眼武将行列的将领,进言道:“皇爷,朱童蒙近期由陕赴京,熟悉陕地状况,老奴相信朱大人能为陛下解惑。”
    朱由校好似沙漠中饥渴的赶路人,终于遇到一汪清泉。
    朱童蒙。
    阉党内的清流。
    不光勇,还很直。
    阉党罕有的知兵善战官吏。
    他曾经为熊廷弼说情,救对方于危难,却成为东林官吏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受他们狂轰滥炸的弹劾,不幸被贬出京。
    幸好金子放到那里都发光。
    朱童蒙抵达延绥镇,裁汰老弱残兵,催收被侵占的军屯,精简鼓励,打造出一支大明国防精锐:榆林精兵。
    前阵子,朱童蒙领兵在延绥镇作战,砍敌方王子头颅,重挫敌军,取得榆林大捷,恰巧回京复命。
    “朱童蒙何在?”
    “臣朱童蒙参见陛下。”
    武将行列,一名身形魁梧,面色沧桑的将领出列,走到殿中央执笏行礼。
    朱由校目光如炬,露出几分欣赏之色:“爱卿,王二起义,你有何良策?”
    朱童蒙略显意外,言语谨慎的说:“启禀陛下,微臣巡抚延绥,还算了解陕西情况,延绥镇防区东至黄河,西至定边营,多是沙漠地带,五谷不生,敌情复杂,加之粮饷不足,军心不稳,很容易受人鼓动。”
    “今起义由旱情引起,当地官吏不作为导致起义扩大,然而,陕西不光渭北旱情严重,北至榆林,南至关中,均有旱情肆虐,百姓穷且疲,星星之火可燎原。”
    “故而,臣认为朝廷出巨资,多筹粮,救民于水火。另外,派遣精兵良将以铁血手段平叛,以免起义扩大,危及西北重镇。”
    朱由校侧耳聆听,频频点头,好似学生听大佬讲课,恨不得掏出笔记本做笔记。
    朱童蒙的话说到他心坎上了,是该出巨资,多筹粮,派精兵,剿抚并行。
    历史上,崇祯任命杨鹤为三边总督,推行剿抚并行的策略,非但没有平息叛乱,反而让起义越来越声势浩大,最终尾大难除。
    无它。
    钱不够。
    粮不够。
    朝廷不重视。
    崇祯二年,起义军从王二时代,进阶到王嘉胤,高迎祥时代。
    席卷数府,涉及数十万的起义,崇祯仿佛视作儿戏,仅拨给杨鹤十几万钱粮。
    既要剿,又要抚,还要救济百姓。
    一文钱,恨不得让杨鹤当成百两银子花。
    钱粮耗尽,剿抚计划自然破产。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他不能重蹈覆辙。
    朱由校扶着龙案,语气平和说:“爱卿,说说具体该怎么做?”
    朱童蒙不假思索汇报:“陛下,安抚百姓,肯定花巨资赈济百姓,李阁老,李次辅比微臣更擅长,臣单单说说军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