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篡改
作者:徒文自苦   诡秘修仙:吾等皆为养料最新章节     
    王沂河在离开东昆仑之时,并没有带走【应在要旨】,一来还不知道东昆仑之内是否有躲藏着的怪异,他依旧对黄衣卢妙音的那句话耿耿于怀,让【应在要旨】依旧坐镇于此,以观后效。
    二来,他现在有已经脱去石衣,展露奇效的【昆仑】在手,【应在要旨】并非必要,倒不如让祂就这么立于此,待日后有用了再来拿便是,也不复杂。
    王沂河于东昆仑外,再次见到了王小六,他现在已经补齐了自己失去的半边骨架,虽然看起来还是有些吓人,但至少在外面罩个斗篷,也算是可以见人了。
    至少,他精神头看起来应该还不错,见到王沂河第一反应就是用现在是骷髅的这只手与他握手,惹得王沂河白眼都翻到了天上去。
    其实王沂河完全可以用《奇想斋妄言录》帮他重塑肉身,只不过他与王小六不过点头之交,关系还没好到让王沂河把自己当到手的本事和盘托出这么一个地步,况且王小六看起来应该是有自己的节奏,所以王沂河也就没有多此一举,节外生枝。
    他粗粗讲了自己借助卢妙音相赠的【昆仑】以及大成的《非想名箴》将《仙砂返魂箓》封印在了【昆仑】之中,其余诸如【应在要旨】,《奇想斋妄言录》,以及那两尊大佬等等他一概没说,囫囵编了一些,糊弄了过去。
    双方都心知肚明,王沂河有所隐瞒,但是王沂河不说,他们也不会问,王小六肯定会将王沂河的话一一告知朱先樆,至于大明方信不信,信多少,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
    之前王沂河初得《非想名箴》,贸然进入这一方世界之时,大明方明知其堪称一无所知,却也不敢有所隐瞒,更不敢指手画脚,更何况现在了。
    王沂河并未久待,直接坐上一直在机场等候的座驾,连夜飞回了帝都。
    他尚有一事需要确认。
    他其实也是谨慎的,虽然东昆仑实验室似乎当真是变成了一座普通的实验室,王沂河也里外再次搜过,在里面除了满目破败,已再也找不到什么奇异之处。
    他甚至在破败的实验室中找到了被泡在不知名液体中,由于长时间未注射营养液,已经枯死的,卢妙音的大脑,与朱棣的描述完美贴合。
    看吧,哪怕卢妙音的嘴里见不得几句真话,但至少朱棣还是愿意说真话的。
    但是,王沂河并不觉得这是《仙砂返魂箓》真的被处理的标志,哪怕东昆仑实验室现在看起来有多正常,多么地像一座真正的封存了二百年的实验室,这都是可以伪装出来的。
    就连【昆仑】之中,《仙砂返魂箓》的名字变成了瑶庆真人口中《昔见七抄》的第一抄,他也仍旧将信将疑。
    好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最为完美的验证,可以让王沂河确认《仙砂返魂箓》是否真的被料理了,甚至不需要两个都见,只见一个就行。
    朱棣。
    他来之前就已经万分确认朱棣已经受了《仙砂返魂箓》的蛊惑,已经变得不像是朱棣了。
    他此行东昆仑的目的,既是为了承继【应在要旨】之法,想办法激活此宝,将《仙砂返魂箓》封印,又是为了看看【应在要旨】中所录之法能否将朱棣自深渊中拉回来,以报其替自己趟雷之恩。
    没想到,他居然发现,自己不是封印《仙砂返魂箓》,而是将其净化,若当真成功了,那朱棣此刻的问题,恐怕也是迎刃而解了。
    所以,朱棣现在是否已经脱离了《仙砂返魂箓》的影响,才是王沂河判断自己是否将《仙砂返魂箓》之害彻底解决的依据所在。
    因此他在与王小六交换完部分情报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要回到帝都,要再见朱棣一面。
    朱棣一如他离开之时所嘱咐的那般,自他离开之后,一直闭门谢客,以朱棣现在的本事,也是不需要进食的,因此他就这么将自己在房间中封到了王沂河回来。
    王沂河推门进入的时候,看到的便是朱棣施施然坐在地上,自己与自己对弈的场景,想来也是无聊得狠了。
    朱棣的眼中好像已经恢复了初次见面时的睿智,而不是像上次见到的那样,总觉得好像黑得有些不正常,让王沂河有一种在凝视深渊的感觉。
    “你做了件大事啊。”与王沂河对视了一眼,朱棣连忙起身,对着王沂河一揖到底。
    王沂河连忙上前扶他口中忙道:“使不得使不得,您是帮我挡了一灾,救您也是应该的。”
    “不,我清楚的,为了妙云,我肯定会翻那本《仙砂返魂箓》。”朱棣叹了口气,“况且,我现在也不算是完全解脱,《肉芝延寿箓》的影响还在,不过我的这些部分没有了《仙砂返魂箓》赋予的自我意识,再也不会闹着要自立门户了。”
    见朱棣甚至还有心思开玩笑,王沂河就知道,《肉芝延寿箓》带来的麻烦,应当没有《仙砂返魂箓》高,想想也是,肉身上的变异,以朱棣的手段还能压制一二的。
    “那【应在要旨】呢?你既然将祂激活,东昆仑问题也解决了,可有将祂带来?”
    朱棣此话一落,王沂河的脸色瞬间变得无比难看,他沉默了半晌,这才铁青着脸开口问道:“你是什么时候知道那块碑名唤【应在要旨】的?”
    他可从头到尾没有与任何人提到过【应在要旨】,朱棣是怎么知道的,朱棣现在了解的,应该是【应在碑】才对。
    不曾想,朱棣竟表现出了满脸的疑惑,好似王沂河在说什么胡话一般:“你在说什么?那宝物一直都叫【应在要旨】啊,便是二百年前祂初次被发现的时候,机密文件中都写的也是【应在要旨】啊。”
    朱棣的疑惑,好似是一道晴天霹雳,落在了王沂河的头上,不仅仅是朱棣的认知,便是二百年前的文件都出现了变化,这一点在朱棣处的求证,是最方便的。
    感觉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遏住了王沂河的咽喉,让他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