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边境对峙
作者:商业机密也是机密   大汉同意你改革,没让你推翻自己最新章节     
    第二天,辽东日报的发表,让不少人知道了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宋朝之前,华夏并没有什么贞节牌坊之类的说法。
    女人改嫁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以这时期大家熟悉的曹操为例,他的“后宫”里面,不少都是他人的人妻,比如:何进儿媳等。
    要求提倡鼓励女子贞烈是从明朝开始。
    随着几天头版头条刊登的政策和解决办法,民间争论逐渐平息。
    对于百姓来说,生存永远是最重要的,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才会重点关注,无关的事情,无非多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六月中旬,辽东卖给扶余国第一批2000把环首刀和500套玄甲已经运抵扶余王城。
    辽东给的解决方案是:环首刀2000钱一把,玄甲2万钱一套,扶余国如果用黄金结算可以打9折,如果用粮食结算没有折扣,如果用五铢钱的话,必须多付1成。
    实在没钱没粮,那就来一个三年分期结算,利息每年两成。
    扶余国对这条件是抗拒的,不过,看到来势汹汹的高句丽只得妥协。
    此时,他们早就没有黄金了,黄金珠宝全部变成了玻璃。
    好在扶余国所在地方粮食产量高。
    价值14万贯的粮食可不少,此时,双方结算价格是30钱\/石,这样算下来,粮食近470万石。
    双方交易通常是边境,扶余国立马组织人往两国边境运输。
    运回来的粮食,刘恢直接让沮授签字接收,屯于边境作为军粮。
    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后勤运粮的工作。
    六月二十,经过一个多月准备,高句丽强行拉起了总兵力3.4万人的军队。
    此次攻打扶余国,由高句丽的大对庐马奇文亲自挂帅,统兵两万前往。
    扶余国此次大战的统帅,自然由马加挂帅,马加统兵两万前往边境迎敌。
    六月底,边境上云集了双方四万大军,战事一触即发。
    然,所有人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四万大军需要无数个四万人来保证后勤补给。
    两国贵族不会高尚到把自己奴仆贡献出来,怎么办?只得四处征调民夫。
    原本百姓负担就重,如此一来,更是怨声载道。
    高句丽百姓想不通,自己都过不下去了,这些官老爷还发动对外战争,还让不让大家活了?
    当所有人注意力都在扶余国和高句丽重兵云集的边境线时。
    此时,无数偷渡到辽东的高句丽人,经过学习后,悄悄返回了高句丽各地。
    地方官员的堕落,让各级管理更加松散,这些人很容易就进入了高句丽各地。
    他们首要任务就是把高句丽此战真相告诉大家,结论就是,统治阶级担心大家反抗,故意发动战争转移矛盾,最终倒霉的依然是平民百姓。
    一旦在百姓心中种下了种子,联想到官员的种种作为,就会被不断放大,加之辽东政策的宣传,让大家对辽东心生向往。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主要是活着,什么家国情怀?对于他们来说是麻木的,就像一句口号一样,如果有选择,这些人会毫不犹豫的抛弃统治者。
    辽东就像给这些人一束光的地方,让人心中有个期盼的港湾。
    高句丽国内的民情正在不断发酵。
    而扶余国情况却有所不同,他们士兵全部来源于东明族,也就是扶余的统治阶级,濊貊族基本都是奴隶,他们没有上战场资格。
    东明族人是为了保家卫国,这场战争注定比想象的艰难。
    高句丽大军营帐。
    大对庐马奇文听完斥候汇报,眉头紧蹙。
    “大对庐,发生了何事?”
    马奇文不想瞒着下面将领。
    “据斥候报告,对面统兵的是扶余国马加马撰。”
    “手下败将,大对庐有何担忧?”
    马奇文听闻手下之言,正色道:“不能小瞧此人,之前他的失败,主要是扶余一部分贵族主和的原因,并非此人无能。”
    “大对庐,现在我们怎么办?”
    “暂时不用出兵,等我想好后再决定。”
    马奇文虽然贪财,但是在贵族里威信和影响力无人可比,高句丽统兵将军都出身贵族,他的话无人违逆。
    二十里外,扶余国营寨之中,马撰正盯着地图看。
    “马加,我们现在怎么办?”
    马撰头也没抬,说道:“马奇文现在是攻,我们是守,我们不急,以深沟营寨拒敌。”
    “喏”
    双方目前僵持在边境,谁也不愿意先出兵。
    董平经过半年,终于回到了襄平。
    他第一眼见到刘恢时,看到眼前眉清目秀的少年,他有点不敢相信。
    尤其是对方少年给人一种沉稳和亲近感,让人无法拒绝。
    刘恢把倒好的茶,给他递了一杯在面前。
    “董先生到辽东这么久,也未能抽出时间见一面,抱歉。”
    刘恢的笑容和真诚的语言,以及手里的动作,就像和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聊天一般。
    这让习惯了官场尔虞我诈的董平感到好奇,同时又有一种亲近之感。
    董平原本就是汉人,语言沟通自然不是问题。
    “王爷,草民此去辽东各地,也去了南方宁郡。
    这一路上让草民感慨良多。”
    “我也不叫你董先生,你也不要草民了。
    辽东没有这些繁文缛节,今天就权当新朋友见面聊天。”
    听到刘恢的话,东平并未感到对方表演,而是真诚。
    董平原本并非迂腐之人。
    “好。”
    “老董,以你局外人来看,辽东现在主要有那些问题?”
    听到这个称呼,董平并未感到奇怪,类似称呼,在辽东到处都是如此。
    “殿下,我是高句丽人。”
    “正因为你是高句丽人,你才能更加清醒看出其中问题。”
    董平心里对刘恢好感倍增,他知道,上位者能听进去谏言的都少,主动找自己问题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殿下,我一路走来,辽东百姓目前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
    最重要,我和他们交谈中,众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要说问题,我的确心存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