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成立老乡会
作者:柠檬柚子不加冰   四合院:娄晓娥发家史最新章节     
    让张叔把四九城的老伙计拉拢过来,他是相当的上心。
    这些年娄家栋一直跟内地有联系,也就是津市的一些老人。
    张叔就通过娄家栋的人脉,联系到原先的老伙计。
    全家一起过来,保证都给安顿的妥妥的。
    还可以带着自己的徒弟一起来,反正是自家的船只。
    现在娄家栋这兄妹三人发展的都不错,过来以后维持生计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他们这些第一波跟过来的人,都已经稳定下来了。
    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
    那些年轻的人,也已经成家立业了。
    四九城的老伙计一看外面的日子过的这么好,他们在这边还苦哈哈的维持温饱问题。
    这就是差距,全家人叫到一起商量一下要不要南下。
    老王头:“主家还惦记着我,早年主家就在香江有产业。现在老张也给我来信,问咱们一家要不要过去。只要是咱们想过去,身份问题给解决。工作也可以给安排好,正在上学的到时候也给送到学校继续读书。”
    老王头的大儿子看着张叔邮寄来的信,心里也是有点纠结。
    毕竟他在四九城混个温饱没问题,有正事工作有儿有女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走这一大家子人可就要一起走。
    小儿子没有成家,可是相当惦记外面的世界。
    “爸,我跟你一起去。张叔那时候在黑市就相当照顾我,他写信过来肯定是都给安排好了。别的不说,娄家这家大业大的咱们一家过去肯定能都给安排好。”
    当初娄家南下的时候,张叔就问了老王头这个小儿子。
    那时候他就想跟着一起去,可是被老王头给拒绝了。
    毕竟他们一家在这好好的,关键是他们都有正式工作养家糊口不成问题。
    老王头看了一下自己家人,发现他们都不说话。
    就继续说道:“我也问了几个以前在娄家干活的人家,他们也收到了娄家的信。还有不少好东西,咱们一家有手艺傍身去了这日子肯定过的差不了。”
    大儿子:“您去了就是重操旧业,一个当铺就够咱们一家忙活的了。”
    大儿子这时候也心动了,咋也比在这吃粗粮强得多。
    老爷子也看出来了,他的两个儿子这是想跟着一起出去。
    “这事咱们就定了,下个月咱们跟大部队一起出发。”
    张叔联系了原先的屠夫,厨子,司机,当铺老掌柜的。
    娄家栋本来就不差钱,安排了汽车还有船只。
    把大家一路上需要用到的食物都给准备妥当,只要人到了就好。
    一直到大家坐上船,离开码头大家不安的心才彻底的放了下来。
    尤其是看到船上给大家准备的丰盛的食物,更加坚信以后有好日子过。
    历经半个多月,这些人总算是到达目的地。
    当天张叔和娄家栋出面迎接这些老人,然后安排到娄晓娥的百货大楼酒店先住着。
    里面的豪华程度,可是把大家惊呆住了。
    这也太方便了,干净,卫生,奢华,舒适。
    张叔做完统计,然后就给这群来的人安排事情。
    还有居住的地方,工厂里建的宿舍这时候就起到了作用。
    孩子们也统一的安排到学校,这可是他们的后备力量。
    原先没上过学的小孩子,就从幼儿园抓起更加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张叔是亲力亲为,一直是把所有人安顿好。
    现在典当行也可以开业了,毕竟老伙计来了。
    老王带着两个儿子重操旧业,家属就在店里负责打扫卫生端茶送水的。
    也有年轻的安排到了娄晓竹便利店上班,张叔还都让她们晚上聚在一起学习外语。
    典当行也从一家开成了三家,还给厨师在百货大楼专门开了个档口。
    而且有一家就开在了百货大楼里,生意一直不错利润可观。
    档口不是特别高端,主打就是物美价廉的家常菜。
    成了很多富人家的司机还有佣人的首选,味道好价格不贵出餐快。
    那些精致的菜肴不是每个人都能吃的起,这个档口更有性价比。
    很多内地过来的老乡,也会时不时的到这来解解馋。
    用的材料也是直接从百货大楼里拿,还专门找了两个老乡在档口办饺子。
    口味就是老四九城喜欢的,不少老乡都把这当成聚集地。
    没事就喜欢带上二两小酒,然后在这吃上一盘饺子来上一小蝶花生米。
    张叔会时不时的过来,主要是结交一些老乡。
    最后还成立四九城老乡会,每个月都会定期举报一次小型聚会让大家相互之间认识一下。
    会长就是娄家栋,平时聚会的费用也是娄家人出。
    有几户家里不差钱的,也会经常赞助一些酒水之类的。
    主要是大家有钱了,就想着能做点什么事帮助一下老乡们。
    最后就是办学校,百年基业教育为本。
    八家大户人家出资,办理幼儿园到国中一贯制学校。
    只接收内地来的老乡子女,给低收入人群提供学费减免政策。
    还请专业人才,给孩子们进行技能培训。
    语言更是学习三门,中,英,法。
    商会办理的学校,口碑在华人圈也传了出去。
    很多成功人士,还会主动来学校给孩子门上课。
    就连老王没事都乐意来这给孩子们讲一些古董的典故,他希望这些孩子们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去内地看看。
    或者以后去了国外,看到真正的古董能认出来。
    很多有厂子的老乡也会经常过去,带着孩子们去自家工厂参观一下。
    还有书法课,国画课,骑术课,游泳课,射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孩子们还会时不时的出去研学,开阔眼界。
    可以说是非常有特色,娄家栋的两个孩子和娄晓竹的两个孩子也被送了进去。
    中午食堂的伙食更是丰盛,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三菜一汤,两荤一素,还有课间水果。
    当初学校建设用的也是李家的建筑团队,李老爷子也特意过来看了一下。
    他对学校很是重视,给减免了不少费用。
    关键是质量更是没得说,用个二百年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