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续4)
作者:山果果9   我的学生生活最新章节     
    春雨如油,满溪添涨桃花水。落红铺地,枝上堆浓翠。去年如今,常伴酴醿醉。今年里,离家堆里,独猛东风泪。 很久没有用手接过雨滴了,冰冰凉凉的,完全不像春雨,倒像是来自心海的泪水。
    孤单的手紧抱着你的腰,像昨日正相爱的时候,你说今天以后,不必再见也不必问候,曾经拥有不要泪流,温馨的手终放下我的手,默默合上双眼忍受,你已轻轻吻别,心中只想这一刻停留,曾经拥有不管多久。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着分携泪暗流。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这些文字乃雨季惆怅之标配,字里行间,欲说还休,越发的意犹未尽。
    五明和晓萍在复习语文时,运用了语文复习的一些策略:
    重视基础积累,众所周知,语文的知识是要靠积累的。它不像数学那样,有公式有常识等,它的学习只能靠平时的积累。所以不要指望说一下子就能把语文成绩给提升上去。
    五明给晓萍介绍了世界十大文豪:
    1古希腊诗人荷马。
    2意大利诗人但丁。
    3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
    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5英国文艺复兴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6法国作家雨果。
    7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
    8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9苏联文学家高尔基。
    10中国文学家鲁迅。
    五明对晓萍说,在最后的复习语文阶段应该做到,拿到能必拿的分数点。如语文的背诵,这便是五明和晓萍在应考时应得的分数。此时的复习应当将要求的背诵篇目拿下,做到滚瓜烂熟,同时要保证书写无误。利用一定的时间将必要的诗词曲常识给理解透彻,能够辨识其不同。比如诗歌的题材、体裁、对仗、典故等,都应当有所知晓。也要掌握那一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包括什么,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这些概念,应当理解准备,切忌张冠李戴。此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包括一些倒装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要将之辨识与良好的运用。
    五明对晓萍说,要养成好习惯,因为越临近考试,五明和的心更加不能平静下来进行总结。所以导致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最终没有解决,这是由于五明和晓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把自己在平时练习或考试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是最好的方法。要认真审题、细读考题。无论在日常的练习还是考试,很多失误都是由五明和晓萍自己心急而造成的。而语文考题的要求便是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回答的,如果不认真审题,不细读考题,就匆匆地落笔,其结果必然是分数不高的。要透彻理解考试大纲与考点。五明应当在平注意将每道题与考试大纲中的考点对应起来分析,形成一个分辨题目考点的习惯,便能抓住问题要害,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强化巩固。要懂得梳理答题的思路。其实每一种题目都有其答题思路,如果五明能够很好地抓住答题思路,将之熟练掌握。再者应当能明辨不同题型答题要求及答题思路,这种梳理便是最高效的复习策略。
    充实作文,通常五明和晓萍都说,作文都没法复习的,因为作文都不像其它题目,没法一下子就能提高写作能力。但五明和晓萍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作文的准备。其实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想要提高是需要一定的过程,五明和晓萍也是要在考前进行准备的。平时可以多练习下作文的写作。在练习过程中,要重视审题,同时也要形成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进而熟练掌握一种作文的思路。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写好作文,拿到较高的分数。
    五明对晓萍说,这里的重点是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大约在考试前半年到考试前的3月。第一轮复习不必非常详细,但一定要全面一点。第一轮复习必须要端正心态,坚持积累,要做到积少成多,细水长流。语文复习,是需要花时间博览、积累,多看多记忆多了解。
    五明对晓萍说,全面一点的复习,首先你得知道怎样才能全面。要全面,必须得清楚考试的考点和考试涉及到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基础知识积累,信息筛选、分析、整合的能力、各种类型的作文写作方法等等。
    五明对晓萍说,结合复习资料中的知识点,特别是重点要掌握的知识。文言文、古诗词要求掌握的字词句(实词虚词,异体字,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等)以及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课外阅读要求掌握的篇目,古诗词默写不完全考教材中的,有时也会有课外的古诗词。但都是常遇到的,不会考偏门冷门的,所以要多阅读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李白、杜甫、苏轼经常被人们所称道的诗词。
    五明对晓萍说,现代文阅读也很重要,教材中的课文也许不会考,但是教材讲解时,要重视字词“音形义”的积累;积累和梳理文学常识;尽量地从结构、表现手法方面来理解文章;而且还可以顺便成为写作方面的积累素材。现代文阅读就是综合能力的考察,信息筛选、分析、整合,都要在现代文阅读中体现出来。
    五明对晓萍说,不断地积累各种知识常识,可以准备一个本子,用来积累古诗词、文学常识、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分析方法、作文素材、多音字、文言词汇等等。遇到你觉得可以积累的,就记在本子上,时时翻阅,常常记忆。分类分模块记的话,会事半功倍的。
    五明对晓萍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文采不如烂笔头,好功底不如烂笔头,所以要多动笔练习。写作也是需要练习,才会变好的。如果广集素材却不会用,等于白搭。所以第一轮复习就需要开始练习写作。坚持第一轮复习一个月要写个三篇就行了,写完一次认真总结一次。复习方法:温故知新,总结方法,五明在复习新专题的时候,要对过去复习过的内容不断巩固,以免遗忘。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五明和晓萍对前面复习过有关病句的内容已经忘记了,关于考纲中要求熟练掌握的6种病句类型有哪些,已模糊了。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对字音、字形和成语的考查中。针对这种现象,提醒五明和晓萍一定要每天挤出一部分时间来巩固自己过去复习的内容,只有不断巩固,才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前面所做的努力才不会白费。另外,在复习完一个专题后一定要注意对方法的总结。其实方法都是人想出来的,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人,可能总结出来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善于总结方法的人,专题复习后的效果比不善于总结方法的人要好得多。研读考纲,有的放矢,语文知识比较零散,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像数理化那样系统,所以五明单纯地通过复习课本是难以全面涵盖考试考点的。因而,在第二轮复习中研读《考试大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五明和晓萍只有认真细致地研读考纲,了解考试试题考查的内容及能力层级,才能在第二轮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回报。研读考纲,首先要画出考试所考的知识点。整个高中阶段学过的语文知识点不少,有些是考试考查的范围,有些不是。在研读考纲时,五明和晓萍就要把考试要考查的知识点画出来,作为重点内容来复习。如五明和晓萍学过的修辞类型很多,但考纲中只列出了几种修辞,那么五明和晓萍只需把这几种修辞熟练掌握,其他的了解一下就行了。其次,要分析命题规律。同一个知识点,在命题方式上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出了知识点的主次关系。分析命题规律,可以帮助五明搞懂知识点上的主次关系,那么复习时就能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了。
    五明对晓萍说,步步为营,夯实基础,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前,五明和晓萍首先要选择一本《考试大纲》结合比较紧密的专题复习参考书。书不在多,而在精。五明和晓萍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然后详细、系统地学习、练习。选好资料后,五明和晓萍就应根据《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复习了。这里的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看,二是做。看,是看对考试考点的讲解。考纲上的规定和要求是大概的、笼统的,而在复习时五明要将考点细化。做,是指做和考试考点有关的习题。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看的内容,所以看是根本,是基础;做是手段,是方式。看是第一性的,做是第二性的。而对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则要画出来反复看,做题时要善于总结,要注意方法。专题复习是第二阶段的关键,这也是整个复习中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复习内容五明和晓萍觉得单调,枯燥,乏味,五明和晓萍在进行复习时只喜欢看某一专题而不喜欢看其它专题,甚至在专题复习还没结束时就急不可待地进行第三轮复习等,这些做法都是应该规避的,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全面夯实地掌握考点,在实际考试中会因为有所偏颇而导致失分的。因此,五明和晓萍要学会在枯燥乏味中寻找乐趣。要相信,只有通过这么步步为营,才能夯实自己的基础,只有基础夯实了,到第三阶段做起综合试题来才能游刃有余。第三轮复习不建议太长时间,冲刺一般在最后几秒,过早的冲刺会让人疲惫,失去力量。前面两轮的复习时在继续力量,那么着第三轮就是整合所有的力量,关注考试那一天。
    五明对晓萍说,最后冲刺阶段,不要试图做太多的难题,难题还是在第二轮复习中去解决吧。冲刺最重要的是强化性,强化测试的每一个部分,不是哪里漏补哪里,而是要全部加厚,尽量没有漏洞。基础分值绝不丢掉,解题绝对仔细。分析研究近三年的入学考的语文题,找准入学考试题型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向,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比如作文,历年作文都会和当今社会生活有很大的联系。当然,也不能因为总结了一点,就放弃所有,因为你不一定总结到百分之百的考试题。冲刺阶段的复习,要掌握应试技巧,注意答题的各种方法技巧。要快速答题的方法是,尽量快速答题争取时间。不要浪费时间,时间就是分数!!。考试虽然迫在眉睫,但复习仍需贴近考纲、教材和自己的实际。只要扎实灵活,科学得法,冲刺就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冲刺阶段,还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这个作息时间必须要符合考试时间,不要一进考场,发现到了自己睡觉的时间了,那就不好了。最好的状态留给最关键的时间。建议把做真题的时间放在上午9:00到11:30。这样除了可以保持考试复习所需要的训练量,还可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保证考试时良好的精神状态。
    那时,五明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五明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五明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