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未来规划
作者:一身旧雪   重生76,带领全村吃肉奔小康最新章节     
    现在的潘明忠不会想到他以后人生路上一大劲敌此刻就在眼前,不过就算知道,该低头也要低头。
    无它,潘明忠现在太缺钱了。
    他要是只安心当个背手派活儿的大队长,或许就不会这么着急把盐碱地卖给李家坡了。
    可是,现在有一个绝好的机会,买家有,生产原料和设备也有,只要他拿得出钱来,就能立马撮起一个橡胶制品厂来。
    自从李家坡罐头厂建起来后,社办、队办企业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隔几天就有几个。
    他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后边不知道还会被人拉下多远!
    一亩两块五,八百亩就是两千块。平板硫化机二百一台,模具二十一套,丁腈橡胶二分钱一斤,而生产出来的密封圈一毛钱一个!
    这生意绝对不亏!
    潘明忠和李晋两人去公社找余社长办理土地权属变更,余社长就是一皱眉。
    他是小成县人,挺年轻的,之前在惠川县县委组织部工作。胡树松下台后,刘东来掂量来掂量去,就让他来主持五道河公社的工作。
    “李大队长,潘大队长,土地是属于集体的,你们这样不成卖地了吗?”
    尽管余社长语气还算和气,可还是带了一丝不高兴。
    不过,李晋和潘明忠一点儿都不慌。
    这事儿,他们有过预案。
    “爹,咱们和观鱼台的地,有历史原因在,只要咱们协商很好解决。但是潘家庄的盐碱地,之前权属很明确,要想划拨过来,需要有个适当的理由。”
    即使余社长知道这只是他们想的借口,但只要台面上说的过去就行。
    有些事儿吧,可能不那么合规矩,但是你不能让替你办事儿的人担上这个不合规矩的锅。
    李晋的声线很稳,“余社长,是这样的。我们村和潘家庄不是要买卖土地,我们是本着互利互惠,方便耕种的原则,对换一下地块。”
    潘明忠接口,“是啊,余社长,您虽说刚来咱们五道河,但是之前在县里的时候肯定也知道,我们大队社员每年都会因为交八百亩盐碱地公粮的事儿闹腾一回。”
    李晋,“我们换地主要也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交公粮的任务,不给公社添麻烦。”
    潘明忠,“咱们县政府有权利调整大队土地权属,所以还得麻烦您给县里打个报告。”
    俩人一人一句,先把这事儿的合法合理性借口告诉余社长,又奉上一支烟,帮他点燃。
    余社长抽口烟,脸上的神色放松了点,又扭头问李晋,“这事儿刘书记知道吗?”
    李晋笑,“跟刘书记闲聊的时候谈过几句,刘书记的意思是要走正常的流程,公社同意了再报给县里。”
    余社长坐的端正一些,“你们的意思我知道了,都是为了促进生产。我会马上和县里汇报的。”
    这意思,就是成了。
    潘明忠出了公社大门,由衷的羡慕,“李叔,你跟刘书记关系真好!”
    李晋笑着摇摇头,啥也没说。
    ……
    李家坡的地一下子扩大了一半,大队班子成员兴奋了好几天。
    不过,几天过后他们就开始发愁了。
    这盐碱地,白花花的地面上长着一层碱蓬菜的幼苗,以后咋整呢?
    挖了坑塘,养鱼养虾?
    可是咱们不是有县砖窑厂那两个大坑了吗?
    李向东给他们画图,“那八百亩盐碱地紧挨着白洋河,咱们在那里建八百亩的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换水排水都方便。咱们村里的这几个坑塘以后就作为育苗基地,不仅可以供应咱们自己养殖基地,还可以往外卖鱼苗虾苗。”
    “然后就是扩大养猪场,也要建一个标准化养猪基地,专门养殖二代野猪,我现在的规划是年出栏五万头。”
    一万头猪的养殖场大概需要20亩到30亩地,五万头就需要100亩到150亩地!
    刘玉良说,“要是养这么多的话,牲口棚的地方可不够大!”
    李康附和,“对,养那么多猪,还有猪粪,肯定会招很多苍蝇!”
    李向东在纸上画了点,“所以,咱们要把养猪基地建到村子西北方。”
    夏春的时候,容易刮东南风,养猪基地在下风口,臭味儿传不到村里来。
    众人点头同意。
    “然后就是中草药种植基地,地黄长得挺好,前些天又种了黄芪、当归、何首乌和白芷。地黄、黄芪、当归、何首乌生长期在两到三年,白芷是300多天就能收获。虽然中草药加工厂不着急现在建,但是也要做好规划。”
    “向东,咱们一共拿出来四百亩地种草药,有必要建这么大的加工厂吗?”
    刘长海疑问道。
    李向东微微一笑,“我留出来的这块地方不是全部都要建成加工厂,前面这一大块是为交易市场准备的。”
    “交易市场?”
    “对!咱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咱们自己村的这四百亩地上。一两年后,别的村,甚至别的县看到咱们种草药赚钱了,你说他们会不会跟风种呢?”
    刘长海点头,那还用说!
    现在就有人盯上他们村的麦种和西瓜种了!
    “都种,不是和咱们竞争吗?”
    “是竞争,但也是一种商机。”
    看着众人不解的目光,李向东笑说,“咱们这四百亩中草药种植基地,在大药厂看来就是小打小闹,和人家根本没有议价的能力。”
    “但是如果咱们县所有村都种草药呢?甚至目光再扩大一点,整个东方市都种呢?”
    “到时候,人家想到买哪一种草药,就会想到咱们这儿!”
    “咱们村第一个建立加工厂和交易市场,就会把其他地方的散户都吸引到咱们村来加工贸易!你们想,到时候买方卖方齐聚李家坡,是什么样的景象?”
    被李向东说的,众人的心情一时都澎湃起来,恨不得现在就把交易市场撮起来!
    李向东兜头一盆凉水泼下去,“当然,估计十几年后才有这种景象。”
    “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眼前的钱赚到手,给后面的发展赚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