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分身乏术
作者:许多米   姜榆的好日子是从和离开始的最新章节     
    自从姜榆回到县城后,有一件事一直困惑着她,那就是对面的铁匠铺子重新开业了,干的依然是打铁的营生,姜榆就纳闷了,既然这新来的东家还要干这一行,那之前为啥要低价处理那些农具呢?这不是傻吗?
    所以她就问一直坐在门口的姜梧,“阿梧,你有没有见过对面铁匠铺子的新东家?他是个啥样的人?”
    姜梧摇头,“不知道是哪个,不过我猜应该是那个姓陈的,呐,就是那个大胡子,我看着其余两个人对他挺恭敬的。”
    铁匠铺重新开业后里面的装潢摆设做了些变动,原来的打铁炉具是用围栏挡着的,现在围栏撤了,三个汉子都在围着火炉敲敲打打的忙活。
    姜榆也留意了这三个人,都挺正常的呀,那个少了半个耳朵的她打过交道,没问题,其余两人一个中等身材,长相温和,年龄应该和少了半个耳朵的差不多,另一个很高,不过满脸的胡须,她看不容貌,没法估摸年龄。
    “姐,你想啥呢?”姜梧问道
    “没啥,就是不明白,他们为啥把农具卖给咱这么便宜。”
    “这有啥好想的,或许是因为咱是他邻居,又或者那些东西黄掌柜走的时候,就按这些钱卖给他们的,咱花最少的钱买到东西,是咱占了便宜,你有啥好纠结的。”
    姜榆觉得有道理........
    “哎!阿梧,那你这几天老是盯着人家铺子干啥 ?”
    姜梧示意她姐看对面,“呐!我在看他们打铁。”
    姜榆了然,问道,“你想学。”
    姜梧点点头,又摇摇头,“我这个年龄学啥都晚了。”
    确实,姜梧这都到了说亲的年纪,没有啥工匠会收他做徒弟的。
    姜榆安慰道,“没事,你跟着姐好好做生意,也能养家。”
    姜梧“嗯”了一声,就继续盯着对面了,这是不想继续聊天的意思。
    好吧,不聊就不聊,她去找成衣铺子的掌柜娘子阿云聊去,顺便给两个堂嫂扯快布,两个堂嫂在家帮着挑高粱种子,她说的给工钱,郭氏劝说给工钱还要让来让去的,就给姜榆出主意,让她给两个嫂子都扯块布,让她们自己做春衫去。
    姜榆觉得这样甚好。
    成衣铺子的生意也好了起来,姜榆进去后看到两口子正在忙,就给阿若使了个眼色,找地方坐下等着她忙完。
    这夫妻俩都是做生意的料,特别是阿云,那嘴巴甜的,把一个快三十的妇人夸成了一朵花,硬是忽悠着她买了一件与自己肤色不搭的衣裙,乐颠颠的走了。
    打发走了客人,阿若这才有时间招待姜榆。
    姜榆根据两个堂嫂的肤色,给她们挑了布匹,又扯了会闲篇,这才回铺子里去。
    三月初四这天,私塾的学生因要参加一年一度的童生试,大暑放了几天假,姜榆留了他一天,就特批姜梧带着他回了牛头村。
    这可把大暑给高兴坏了。
    姜榆每天都盯着路口的方向望眼欲穿,就盼着姜种快点到。
    她的姜种终于在三月初六这天送达。
    每一麻袋姜榆都仔细的检查过,质量很好,都是肥嘟嘟的那种,算的上是上等姜种。
    姜榆的一颗心也放回了肚子,付了剩下的三十二两银子,又给送姜种的两个商行伙计,一人下了一大碗酸汤水饺。
    商行的伙计走南闯北,对外满的情况了解的清楚,姜榆顺便就跟他们打听了一下各地风土人情。
    忙完店里的午饭,姜榆大手一挥,宣布榆记准备新吃食期间,暂停营业。
    在门口贴了告示后就带着儿子儿媳,租了辆牛车拉着姜种回家去了。
    这也让第二天特来榆记吃饭的顾秀才吃了个闭门羹。
    姜种运回家后就赶快把姜种都搬到了屋里,姜榆已经让家里人把李斯那屋的东西全部都扔了,腾出来个空房间。
    姜种需要在通风处晾晒一两天,然后再洒上草木灰,进行杀菌。
    后院的的肥料也不能直接用,都要暴晒后拌匀,用筛子筛一遍,然后要用的土也是同样的步骤,最后把筛好的粪肥和土掺在一起,也洒上一些草木灰备用。
    筛出的大颗粒就直接拉去了地里,这样一点也不浪费。
    姜家人每天都来姜榆这边,大堂哥做好的那些穴盘也都运来了姜榆家。
    姜榆又让大年和姜老汉去镇上买了一些草帘,准备晚上或者降温后给姜苗取暖。
    人多干活也快,一天的时间姜种就种到了穴盘里。
    接下来就是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小心照料就行了。
    这里没有温度计,全靠经验,所以姜老汉和郭氏就住在了姜榆家,大堂哥和二堂哥每天也是天不亮就来,晚上月亮出来才走。
    姜榆也很忐忑,她这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
    上天眷顾,姜苗终于在所有人的期盼中破土而出。
    为此两个堂嫂还做了一顿好吃的庆祝了一下,也就是炒菜多放了些肉,蒸饽饽的时候多放了些白面。
    ……
    姜榆在家每天忙的脚打后脑勺,只恨自己不会分身术。
    两个堂哥家的地也不少,现在到了拔草的季节,不然地里的养分都让杂草给吸收完了,影响收成。
    她这边地里要除草,还要顾着姜种,林地的高粱也到了能种的时候,大暑私塾马上也要开学,她还要去府城送稿子,没两天,姜榆的嘴角急出了一嘴的火泡。
    这可把姜老汉和郭氏心疼坏了。
    郭氏劝道,“阿榆,你莫急,活不是一天能干完的,再急也急不来。”
    两个堂哥也帮着想办法,最后大堂哥家出了两个劳力,一个老大,一个老三,二堂哥家的地少些,就把除草的事交给了儿子和媳妇,他亲自出马,帮姜榆种高粱。
    大暑那边姜榆就拜托给了汪氏,让她带着大暑先去县城,汪氏看家里忙的实在是抽不出来人手,也答应了。
    就这样人手也是不够,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姜榆要去府城,她想尽快把地里的活计都忙完,这样心里也能踏实些。
    最后和姜老汉商量,又在村子里出每天三十个铜板的工钱,雇了三个壮劳力。
    就这在姜榆动身去府城前也没忙完。
    但她也不能再等了,契约上写的很清楚,她最晚也需在三月十五号这天把第二期稿纸交上,不然就是她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