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谁当皇帝都可以
作者:卿岁岁   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最新章节     
    洪武二十六年,六月,蓝玉传了信回来说高丽北境已经完全镇压成功,北边的士绅已经被他杀了个六成。
    没有人反抗也没有反抗的资本了,问是什么时候可以对南边儿发兵,彻底拿下整个高丽岛。
    这时候,老朱才在朝堂上,拿出了詹徽献给他的关于如何治理高丽的文章,令文武百官翻阅。
    表示想在高丽设承宣布政使司,令詹徽任高丽布政司使,问问诸位大臣们的意见如何。
    果然毫无意外的,此话一出就遭到了大家的反对。
    “詹徽此人不敬储君,背后议论储君废立之事,陛下不杀便已是仁慈,怎么还能再次启用呢?”
    “请陛下三思,高丽布政司乃要职,多少臣子抢破头皮也要做的事,切不能交到这样的逆臣手中啊。”
    “万一詹徽心生怨怼,在高丽做出些什么对大明不好的事,比如造反,那可怎么是好啊?”
    “请陛下三思,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啊。”
    和詹徽有仇的人再次哗啦啦,往地上跪了一大片。
    陈宝船他们这种顾党,本来也想跪着阻止皇帝的的,可看顾晨站得直直的,便也都忍住了。
    那些和詹徽有矛盾的人不知道他到底是啥意思。
    于是朝他喊道:“顾大人,顾大人您倒是说句话啊?”
    人家陷害你,还想给你弄死,你就甘心让他再次身居高位。难道就不担心詹徽对你反扑?
    布政使可是从二品的大官儿啊,妥妥的就是封疆大吏,在当地更可以是土皇帝的存在。
    让一个对太子不服气的人上,你们觉得合适吗?
    “臣以为,让詹大人去高丽挺好的。”
    可谁知顾晨站了出来,成了首个支持詹徽的臣子。
    “詹大人有这样的才华,总不能辜负浪费了才是。”
    “至于詹大人之错,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那便是大明的好臣子。”
    “至于会不会心怀怨怼、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诸位大人以为,我大明的将军是吃素的,还是不怎么忠心呢?”
    老詹就是把亲闺女送给蓝玉当老婆,蓝玉也不可能会造朱标的反啊,和吴王殿下比起来再美的人也不见得多好了。
    开玩笑,老詹可干不出这事儿,他也是要脸的人。
    顾晨的话让那些反对的人哑口无言,他们一是觉得顾晨疯了,二是这话真不知道怎么回。
    镇守高丽北境的是蓝玉,蓝玉那脾气谁不知道啊?
    不管你说他武力值不行也好,还是说他会造反也好。
    到时候传进他耳朵里,等他回来怕是逃不脱一顿毒打,毕竟那位爷脾气可不管你是什么身份。
    只要不是皇帝,他想打便往死里打。
    朱元璋对顾晨的嘴皮子很满意,于是当即便确定了下来,不过在这之前还得为高丽改个名字。
    “高丽既已为大明领土,那便理应换个名字才对。”
    “咱昨夜琢磨了会儿,想起昔汉武帝平定卫满后设立了乐浪郡,那如今高丽便改名为乐浪吧。”
    “乐浪承宣布政使司,由布政使便由詹徽担任,他的家人可以随往,但是却不能全都去。”
    正妻和长子肯定得留下来,其他人倒是无所谓。
    詹徽的主要责任是治理高丽,不,乐浪北境的百姓。
    为大明军队攻打乐浪南境,还有日本国做好物资运输的后盾。
    他死里逃生不说,还成了封疆大吏,整个詹家都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不过大多数都是劫后余生的感觉。
    “逃得此劫,我詹徽定为太子殿下还有大明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不负皇家恩赦。”
    他们是一派喜气,顾家这边苏婉盈倒是不满意了。
    “你还为他求情?我若是你,我得想法子把他下油锅才肯解气,你如今怎么成圣人了?”
    想起这些年自己男人加官之时,詹徽搁那上蹿下跳她就不爽,这时候不出口恶气更待何时?
    “说你头发长,见识短吧,你又该不高兴了。”
    顾晨研究着自己手里的熏香,心情颇好地回答道。
    “我可是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怎么能够任人唯亲?”
    “只看本事不看亲仇,这才是我应该做的事。”
    高丽可是以后打小日子的基础,这地方得多重要啊。
    而且在如今的朝堂上,就问你还能找出比詹徽能力强的吗?
    他摊丁入亩都能办得完美收官,去同化区区高丽还不是洒洒水?
    这种人才能浪费吗?浪费了他去哪里找个同等人才顶上?
    “是是是,谁有你眼界宽啊?”
    苏婉盈看着一本正经说自己头发长见识短的男人,忽然嘲笑道:“你眼界都宽得雌雄不分,好看就行了,满京城谁能比得上你啊?”
    “这可不是我说的,如今外头人都说咱们顾大人不纳妾是因为喜欢男子,所以才对女色没兴趣,噗呲……”
    苏婉盈说着自己都笑了起来,看着丈夫难看的脸色她笑得更乐了,叫他动不动说自己头发长见识短。
    该吧?
    闻言,顾晨也很是无奈地摇头,只怕这件黑料要被钉在耻辱柱上了,只希望后世有点分辨能力。
    别搞个顾晨卖钩子文学出来,说他是靠这勾当才坐上文官之首的,那他死了也得从棺材板里跳出来。
    洪武二十六年,八月,詹徽携官吏六十人前往乐浪布政司使,随行的还有十几车书籍。
    朱标和老朱只在皇宫里见了他,而顾晨则亲自送他出了应天府,一路说说笑笑的倒也欢乐。
    “可惜了,老詹,你吃不到吴王殿下的喜酒了。”
    这么多年的同事,他还真的有那么一点儿舍不得。
    好消息是廖兄马上就要回来了,不过就算回来怕是也不能常来往,所以每日一问老朱何时驾崩?
    “确实是可惜,那就请光曦帮我吃了吧。”
    詹徽对吃不吃吴王殿下喜酒没兴趣,他此时只想干正事。
    “只是不要吃多就成,到时候若惹出大笑料那我可就高兴了。”
    虽然他现在不讨厌顾光曦了,可是这又不耽误他想看他笑话,估计陛下也很喜欢看他笑话。
    吏部尚书的笑话,谁不想看呢?
    “看吧看吧,别给我知道就可以了。”
    顾晨就知道这事儿过不去了,立刻转移话题开始说正事。
    “不止我大明,任何地方乃至国家的士绅都是当地最难啃的骨头,虽然蓝玉将他们杀了六成。”
    “他们如今看着是乖觉了,可实际上心里琢磨着什么谁也不知道,你只需要记住对权贵富的苛,对平民百姓则宽。”
    “士绅中但凡有点不好的,你就将他们往死里砍,不必起怜悯之心,只管杀到害怕为止。”
    “百姓则以教化汉化为主,毕竟对百姓来说谁当君王其实都无所谓,能好好过日子就行了。”
    若是对百姓也过于苛待,只怕是会起反作用,给汉化工作白白增加难度,这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