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辽王寿辰
作者:沭河小花生   大宋小农民最新章节     
    赵常德面善心狠。
    凤凰郡赵氏一族,被潘小安给弄的七零八落,他怎么可能咽下这口闷气。
    辽国皇帝耶律延禧,六月初五过四十岁生日。
    辽国使者向大宋徽宗皇帝送来请柬。
    朝堂之上。
    徽宗皇帝向群臣询问,此事该如何办理?
    “唐爱卿,辽国使者送来的请柬,你说该怎么回复?”
    徽宗皇帝嘴里的唐爱卿,名叫唐翊。是鸿胪寺少卿。
    唐翊有神童之名。四五岁就熟读百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十一二岁便能写锦绣华文。
    待到为官,修水利,克农桑。清正廉明,机智百变。
    宣和中,被徽宗皇帝升为鸿胪寺少卿,专职对外礼仪和来往事务。
    听到徽宗皇帝询问,唐翊出班奏道:“而今我朝与辽国交好。皇上也与那辽王有交。
    我朝应该备下厚礼,前去为辽王祝寿。”
    唐翊是按照外交礼仪办事,没人能说出闲话来。
    徽宗皇帝沉默不语。
    他知道这是该有的礼节。但他并不想去给辽王祝寿。
    徽宗皇帝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把辽国覆灭,收回故土。
    “唐少卿言之有理。不知该备下什么厚礼,又不知该派何人前去才好?”
    唐翊便躬身奏道:“只需陛下一纸贺书,绸缎几匹,茶叶特产若干,金银千两足矣!”
    依着徽宗皇帝一毛也不想给。但朝廷脸面还是要有的。
    徽宗皇帝点点头,算是同意了。
    “派何人前去祝寿呢?”
    唐翊刚想回答。
    他身后的户部侍郎赵常德,出班奏曰:“微臣有一绝佳人选。”
    赵常德虽然心思阴鸷,但做事务实。
    这人平日沉默不语,今日竟然开口说话,也是一件稀奇事。
    “赵爱卿平日沉默少言。今日出班奏对,想来真是有极佳人选。
    你且说来,让朕与众爱卿听听。”
    “回陛下。微臣推荐的这人,乃是凤凰郡知县潘小安。”
    徽宗皇帝一愣。
    怎么能让一个知县出使辽国呢?再说这潘小安是谁?
    徽宗皇帝看向太监李延。
    李延小声说道:“白虎少年郎”
    “哈哈,原来是他。赵爱卿倒是推荐了好人选,原来是朕的白虎少年郎。”
    唐翊开口阻拦。“皇上,这潘知县不熟悉国礼,微臣怕他会做出蠢事。”
    赵常德心里得意:“可不就是为了让他做出蠢事吗?
    这鸟厮好出风头,前年还打伤了辽国使者。
    他要是不办蠢事,我还不推荐他呐!”
    “这倒无妨,年轻人总是要多历练一些。”
    徽宗皇帝也想潘小安能做一些蠢事出来。那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派兵征讨。
    唐翊见徽宗皇帝已经下定决心,便只能点头称是。
    散了朝,唐翊喊住赵常德。
    “无有兄,你乃是户部侍郎,怎么关心起我们鸿胪寺的事情来了?”
    赵常德,字无有。从字上你就可以看出,这赵常德的人品和性格。
    赵常德嘿嘿一笑,“唐少卿,为国举贤,不避亲疏。这点道理,唐少卿不会不懂吧?”
    “你…”唐翊被怼的哑口无言。
    唐翊气呼呼的回家。他的长子唐闳急忙迎上前来。
    “父亲回府了。”
    唐翊“嗯”了一声。对他儿子并不理会。却随手抱起他的孙女,喜笑颜开。
    “婉儿今日读了什么书?”
    唐婉嘻嘻一笑,“我今日读了苏学士的《赤壁赋》”
    唐翊一愣,继而笑道:“不错,不错,倒是一首好词。”
    潘小安接到崔知府的书信,一头雾水。但知府大人的话,总是要听的。
    况且书信末尾,还写了速启。
    潘小安不敢耽搁。他带上许胜,王利去往地牢。
    罗里正自从当了牢差,心满意足。
    这个牢差虽然只是个差役,但每月的俸银还挺可观。
    加上吃的好,穿的好。这才几天,他就胖了一圈。
    “哎呦喂,我的知县大人。你老怎么来了?”
    罗牢差也学的油嘴滑舌。
    “罗里正,你在这里当差,可还适应?”
    “适应,适应的很。这一切可都是大人的恩赐。”
    潘小安拍拍罗牢差的肩膀。罗牢差骨头都轻了三斤。
    新任的牢头,是和潘小安一起岌山剿匪的捕头张远。
    这人老实本分,不多言不多语。
    “知县大人”张牢头过来行礼。
    “张大哥不需多礼。我来牢中提一个人。”
    张牢头就带着潘小安进入牢里。
    现在的地牢,比起去年已经干净整洁很多。
    虽然没有那么多床铺,但也都换上了麦秸草席。也有絮被遮盖。
    陆谦已经被关了两月有余。他此时面黄肌瘦,精神萎靡。
    “大人,我的知县大人,你可算来了。快放我出去吧,小人再也不敢冒犯大人虎威。”
    陆谦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看起来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潘小安却知道,这人丝毫没有心肝,是一头永远喂不熟的狼。
    “本县明日要去汴梁。你跟我一起走吧。”
    陆谦倒头便拜,“好好好,谢谢大人,谢谢大人。”
    潘小安让许胜带着陆谦去洗澡,吃饭。让他明日一早来县衙报告。
    潘小安则盘算着去汴梁的人选。
    许胜,王利,刚刚新婚,正是蜜月期。
    潘忠在谷雨时就要结婚,时间上肯定来不及。
    王进年龄大了,不耐久途。况且,他去汴梁也不方便。
    思来想去,只能带上陈修武和潘虎子。
    “大人,外面有一人说是你二叔。要来见你。”
    陈四感觉很有趣。大家都知道知县大人家里只他一人,哪里来的二叔?
    “二叔?”潘小安眉头一皱,“哦,是他!”
    “让他进来吧!”
    陈四啊的一声,“我的天爷,还真是潘大人的二叔。”
    “小人张廷杰拜见知县大人。”
    潘小安把他扶起来,“二叔,你这是做什么?”
    张廷杰穿着蓝色锦缎,戴着学士帽,自有一股潇洒。
    张月如家里人都长的好看,这二叔更是生得一副好皮囊。
    “二叔,你来县衙何事?”
    潘小安故意试探他。
    张廷杰嘿嘿一笑,“这不是请贤侄赏口饭吃嘛!”
    “过关!”潘小安心里想。
    他要是东拉西扯,便给些银钱打发他走。他要是直接讨要差事,说明他是真心想干。
    “二叔这说的什么话?有个差事你可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