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4章 华夏古诗的格律讲解
作者:闲听风雨   老婆初恋回来续旧情,兵王要离婚最新章节     
    楚云舒这一句满分是彻底让郑佩怡的小脸红的犹如刚成熟的小苹果,看起来极为诱人,而这也让一直暗慕她的那些同学们也是直咽口水。
    一直以清冷面目出现在学校的院花还是第一次出现这种表情,岂能不引人瞩目?
    但是楚云舒却似乎没有看到这一点,眼神都是欣赏的色彩。
    “好,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古诗该遵循什么样的格律?”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非常专业的知识点,但很尴尬的是这个世界虽然也有很多优秀的古诗流传下来,但却没有人去进行总结,所有的学者都是去分析诗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
    “这个我不懂,还请楚教授指教!”
    郑佩怡没有犹豫,直接回答自己不懂,神色极为坦然,并没有因为这而感到不好意思。
    “那有其他的同学知道吗?”
    楚云舒微笑着示意郑佩怡先坐下,然后扫视了一圈在场的其他师生。
    接触到楚云舒那犹若星辰一般双眼,所有人只是觉得不好意思,但却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包括梅晓琳等几位文学教师在内。
    看到这一幕楚云舒心中立刻就知道答案了。
    说实话,他的内心还是有些忧愁的。
    虽然已经知道这个世界的华夏很多古老的文化都已经丢失,可是没想到连古代极为重要的古诗竟然没有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过,这让他就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了?
    要知道这个世界也是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古诗的,但他却不了解为什么没人去从根本来研究呢?
    心中虽是感触很多,但他面上却是没有表露出来。
    “好,那么我就给大家讲讲华夏古诗的格律吧!”
    “诗词格律是华夏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华夏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
    “在华夏的唐代,产生了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近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由此,就把近体诗产生以前的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
    “在隋唐时候,由于西域音乐传入中原,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燕乐,配合燕乐演唱的词则称为曲子词,或者直接叫曲子。曲子词是配乐演唱的,一开始并不太讲每一个字的平仄调配,但后来随着文人的介入,他们把写惯了的近体诗的格律引入到词中去,于是就有了小令词的格律。”
    “后来,又有懂得音乐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选择与之相配合的字,后代文人不懂音乐,或者乐谱失传,只能根据古代这些懂音乐的词人所写的词的平仄,按照平仄来写词,这就是长调词格律的来源。”
    楚云舒说到各个朝代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担忧。
    这个平行世界的华夏,每个朝代甚至很多人也都出现过,而且时间点都没有什么差错,唯一令人感到遗憾的就是他们的诗词很多都丢失掉了,或者流传下来的都是一些比较普通的。
    至于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消失不见,而这也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
    而他现在所讲的这些知识是这个世界华夏根本就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或者说是根本就没人知道的,也让他们知道原来古诗词里面还有这么多的来源和故事?
    所有人都沉浸在楚云舒知识的讲解中,并没有感到什么不对。
    倒是楚天歌两眼不时闪烁着精光,死死盯着台上的楚云舒不知道内心在想什么?
    “近体诗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一部分五言绝句、一部分七言绝句。之所以说只是一部分的绝句,是因为绝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近体诗要求的古绝。近体诗中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扩充来的,明白了五言的格律,也就懂得了七言的格律。五言诗只须记住以下规律,不必背诵,也就自然掌握了。”
    “双平双仄是基本元素:五言诗可分成平平、仄仄和单平或单仄的组合。我们把这四个基本元素叫作“步”,由“音”组成了“步”,再由“步”组成了“句”。“步”的排列方式有二组四种:第一组是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
    楚云舒对华夏古诗的讲解逐渐进入了高潮,而在场的所有学生也被这些知识给深深吸引住了。
    虽然从小到大他们也在学习这些古诗,但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古诗的本质是什么?
    所有人都是在从古诗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感情点来出发,至于蕴含在其中最基本的组成却是没人讲解。
    不过这倒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这块的知识点!
    “近体诗中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第七八句都叫做联。“对”,是每联上下句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反;“粘”,是前联的下句和后联的上句的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同。“错”,则是对粘对规则的补充。”
    “对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相对不相错,比如上句是平平—平—仄仄,那么下句必然是仄仄—仄—平平。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必然是平平—仄仄......”
    “而五言怎么转变到七言,其实无比简单,就是把五言的第一个步反过来,添在最前面,就成了七言了......”
    随着楚云舒的讲解,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了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海洋中。
    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原来华夏古诗竟是有如此多的讲究,绝不是随意乱写出来就可以的。
    至于梅晓琳则更是双眼放光,手中不知何时已经拿出了一个录音笔,正在认真的记录着楚云舒说的每一句话。
    当然了,此时不要说她了,就是其他一些准备的比较齐全的师生也是同样如此操作,死死盯着台上的楚云舒,竖起自己耳朵,将心神全部放在他所讲解的这些知识上面,似乎生怕自己漏听掉了知识点。
    讲解了大约两个小时左右,虽然以楚云舒强大到不似人类的体魄还能撑得住,但他看到台下好多同学已经有些疲态,心知差不多了。
    “好,今天这课呢我们就讲到这,明天我们继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