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时局之议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瞧瞧陆相公的文章,写得多好。”
    “所谓战争,无非就是国力之战,蒙元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兵力雄厚。而我朝偏安一隅,虽朝廷内外,军民同心,但不管是人口、兵力等依旧处于劣势。”
    “故,蒙元非速战之敌也。”
    李老秀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解说着。
    “那,老夫子,陆相公觉得我大宋必败了么?”一句口无遮拦的话音刚落,此人就感受到周围一片火辣辣的目光盯着自己。
    旁边甚至有人挪动了屁股下面的小木凳,离这个傻缺远一点。
    说话之人也觉得自己失言,赶紧缩着脖子,闭上嘴巴不再出声。
    “非也,非也!”
    老秀才故意卖弄一下,说道。
    “陆相公说的很明白,各位仔细听一听。”
    “凡战,可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蒙元为侵略,奴役汉人,此为非正义之战;而我朝为保家卫国,此乃正义之战。”
    “蒙元虽然强悍,但不得民心。我朝虽弱,但我大宋军民为保我家园,则人人奋勇争先,泱泱华夏岂能轻易被鞑子所征服乎?”
    “对啊,陆相公所言极是,此时我等若不舍命保卫家园,这鞑子一来,在座的各位,有一个算一个,谁家能有个好?”
    坐在角落里的一名锦衣卫暗探,适时地发声议论着。
    众人扭过头看了一眼这个有点不太熟悉的脸生的客官,随即交头接耳议论着。
    读报纸的李老秀才也暂时停了下来,让人们消化一下刚才的论点。
    “对,刚才这位好汉说的对,某是个做生意的,也算的上走南闯北。鞑子在北地干的事情,在座的谁人不知,谁人不晓?陆相公说了,鞑子非速胜之敌,但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大家想一想,阿里海牙那狗贼不还在锦衣卫诏狱里面关着么?”
    不远处另一名锦衣卫暗探随声附和着。
    拖,绝对的拖儿。
    “哈哈哈,说的对!鞑子虽然强悍但也不是不能战胜的!”
    “咱们海口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那还不是赵官家给的,咱们小百姓跟着赵官家就对了。”
    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深入讨论,食客们略显紧张的心情一扫而空。
    自从赵昺办了这报纸之后,在琼州各个城池里便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读报人”。
    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只要你识文断字,口才好,能说会道,看官们一高兴还有点打赏,每日也能赚点碎银子贴补家用。
    得会舔,舔一人为狗,舔万人为皇……
    而且有头脑灵活的直接以某某社的形式招募人手,两人一组,把报纸上的新鲜事拍练成南宋的“相声”登台表演。
    客人们嗑着瓜子,吃着水果、点心,喝着茶水,看着台上的表演,也是一种轻松惬意。
    (“相声”以说、学、逗、唱为形式,始于明清,盛于后世。)
    随着报纸的兴办,琼州何处每天都有人在讨论着时局,而这种情况在今日的白沙津更是比比皆是。
    报童们的生意在今天也是格外的好,四五岁的小孩纸们,背着斜款包不停地在人群中来回穿梭。
    “看报,看报!陆相公亲自书写的文章,《论三战三捷后宋蒙战争之形势》,快来看报啦。一枚铜板一份报纸,童叟无欺。”小孩子特有的声音不时地在街面上响起。
    如果说哪一家茶楼、酒馆要是没有那么几份报纸,没有个读报纸的文化人撑撑门面,那客人们只消看一眼绝对是立马扭头就走。
    以至于那些比较抠门,舍不得几个铜板买些许报纸,再雇个识文断字的读书人读读报纸的老板掌柜们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赶紧让店小二去买报纸,雇读书人,哪怕是强拉硬拽也要把人请到。
    这其实和后世一样,就比如一个小型饺子馆,一小碟米醋,些许香菜,还抠门斤斤计较的,生意绝对不会长久。
    市面上穿长衫模样的读书人一时间成了最抢手的。
    市井百姓们,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各抒己见,讨论着眼下的时局。
    巳时(上午9点)已到,轮休的宋军陆陆续续地进入城内,街面上的人顿时显得多了起来。
    越往里走,越是繁华、人员更加稠密。
    人挨人,人挤人,摩肩接踵。
    (情况有点类似昨天晚上的跨年,人真多啊。在下的鞋子都差点被踩掉……)
    (?w?)
    道路两侧商铺林立,打着庆典的名义,先涨价再打折。
    “家人们,一支笔只要99元了……”
    “原来一直都是这个价钱好吧。”
    “一年了,你们有没有努力工作嘛。”
    “凡事要多想想自己的原因……”
    酒楼茶舍、饭店客店、小吃店、猪肉羊肉铺子、小摊小贩、修车铺、解库(钱庄)、书棚、香药铺、布帛铺、医馆等等。
    甚至还有卖猫粮的,卖火柴的,卖肥皂团的,卖胭脂粉黛,各种首饰的。
    其实火柴在汉代已经出现,至两宋时期在民间已经广泛应用。
    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记载:“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地焰穗然。”
    从中可以看出这便是宋朝的的火柴,被称为“火寸”。
    而火柴之所以在后世被称为“洋火”,是因为华夏的“火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靠摩擦点火的。
    其点火方式依然需要借助于其他明火才行。
    西方在17世纪末用黄磷等制作了早期的火柴,到19世纪又发明了磷面,至此现代意义上的火柴问世。
    最多的还是卖烧饼、蒸饼、面汤的早餐店。
    各行各业的店铺布满了整条街道,店老板们干脆直接占道经营,把货物摆放在门口,一眼看去令人眼花缭乱。
    ……
    不用早朝的赵昺终于可以多睡一会了。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长个子。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无数人的梦想。
    吃过早饭,又随便翻看着各种奏疏,还好现在的奏疏少了很多之乎者也,直奔主题也省了不少时间。
    可即便如此,赵昺依旧看的脑瓜子疼。
    匆匆忙忙批改完琳琅满目的奏疏,喘口气,换上便服的赵昺又一次溜出去了。
    “哈,这外面的空气很新鲜嘛。”赵昺对着武垒等人说道。
    结果呢,也没人搭理。
    见到无人理会,赵昺贱兮兮地问道:“武百户啊,你说是上班舒服呢,还是休假舒服?”
    武垒一听,这可如何回答是好。
    “啊,陛下您刚才说什么?卑职一时走神没听清楚。”
    赵昺扭过头,鄙视地看了一眼,说道:“不上班哪有钱,没有钱喝西北风?”
    “是是是,陛下谆谆教诲,卑职铭记于心。”
    路边一处煎凉粉的小吃店,赵昺和武垒等人吃的津津有味。
    热乎乎的凉粉要趁着热,有点稍微烫嘴的时候吃着才更有味道。
    凉粉的吃法无非两种,一是凉拌,二是煎粉。
    据《东京梦华录》记录,北宋时汴梁已有“细索凉粉”。
    “武垒,看前面,孙小五,江小鱼这两个坑货也进城了呢。”赵昺口齿不清地说道。
    “官家,您这眼神真好。正是这俩人,后面还跟了不少呢。”武垒抬起头向前面看了一眼说道。
    “江小鱼,你个逃兵,大白天不在兵营,偷跑出来做甚!”
    赵昺对着前面不远处,还没发现自己的江小鱼大吼一声。
    冷不丁被人大喊一声,没有思想准备的江小鱼一惊,下意识的摸向腰间,却发现空空如也。
    仔细寻去,目光一愣,这逛个街都能遇见这位主。
    连忙压低了声音说道:“陛下在前面吃凉粉呢。”
    “走,拜见陛下去。”孙小五先生说道。
    “公子早上好。”众人连忙行礼。
    “哈哈,还公子呢,这市面上几人不认识朕。要不你问问这位凉粉店老板。”赵昺哈哈一笑。
    至于说要不要担心被人下毒,别扯淡了,咱是主角。
    谁见过有哪个主角儿是被毒死的?咱天生带五彩霞光的。
    “几位军爷,赵官家在这市面上那可是人人认得的。今日赵官家能大驾光临,小老儿的店也是蓬荜生辉。”卖炒凉粉的老头一脸自豪地说道。
    “来来来,小五、小鱼,还有你们几个,赶紧坐,今天武百户请客,来者有份。”
    “都麻利点,看看这人多的一会没位置了。”
    “你们是不知道啊,就在前几日,武垒这小子勾搭上一个隔壁街的寡妇,不光骗色,还特酿的骗钱呢。”
    “这家伙看起来一脸正气,背后实在是不厚道的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