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启禀太后娘娘,国舅爷求见。”
    一名小黄门迈着小碎步,快步追了上来,轻声地说道。
    “哼,他来作甚?”
    略微考虑一番,杨太后很是不满地说道:“让他过来吧。”
    “诺。”小黄门道。
    不多时,一中年男子走了过来。
    “臣,杨亮节参见太后娘娘,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国舅杨亮节行了一礼说道。
    历史上,德佑皇帝出降的头一天深夜,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护送益王也就是后来的宋端宗赵昰,广王赵昺以及杨淑妃连夜出逃,一路逃往婺州、温州等地,后来一直漂泊到碙州。
    (杨淑妃因为是赵昰的生母,赵昰登基后尊其为皇太后,也就是本书中的杨太后,杨亮节为杨淑妃的兄长。)
    “你来有何事?”杨太后言语冰冷地说道。
    “妹妹……”
    “住口,此乃宫中,只有君臣,没有兄妹。”
    原本就憋着一肚子火的杨亮节,此时的心中更是不满,但却没敢表露出来。
    仍然笑呵呵地说道:“太后娘娘,我们一母同胞,怎么说我也是你大哥。”
    “先帝和官家,还有太后您,也都是我从乱军之中接应出来的,不管怎么说也是有功的。”杨亮节继续说道。
    杨太后听了之后却并没有说话。
    杨亮节看到自己的亲妹妹不说话,忍着不悦再次开口说道:“我这一路追随先帝和陛下,没有功劳也总得有点苦劳吧。国事如此艰难,可如今我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两个月了,官家却什么事也不让我做,我这心里于心不忍啊。”
    杨太后冰冷的看了一眼自己的亲哥哥,说道:“你这是于心不忍么?你恐怕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力吧?”
    “绝无此事,太后误会了。臣是想着如今鞑子即将再次入侵我大宋,臣就想着能带兵去前线杀敌,为太后,为官家分忧,请太后恩准。”杨亮节声情并茂地说着。
    说到动情之处甚至以袖掩面,偷偷地擦拭着本就不存在的眼泪。
    看着眼前这个只知道贪图享乐,快活风流、争权夺利的亲哥哥,杨太后目光中充满了鄙视的同时又怒其不争。
    一时间内心世界极其复杂。
    而历史上的杨亮节也正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其一生忠于赵氏,但其人品真的不咋样。
    此人和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犹如疯狗一般,逮谁咬谁。
    不得不提的是在这个夜盲症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杨亮节本人反而是夜战能力超强,单枪匹马水战陆战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
    这又是一个双面人。
    历史上的杨亮节最终病逝于碙州。
    也许是因为赵昺的穿越带动了蝴蝶效应,历史上原本病歪歪的杨亮节,现在却是身体倍棒,精神头十足。
    “国舅回去吧,在家里读读书写写字,照顾好父母大人就是对老身,对皇帝最大的分忧了。”
    “太后,您不能这样啊,臣是您的亲哥哥啊,臣真的是想要为大宋出力的。”
    杨太后转过身去,不再理会,继续向前走去。
    “太后!”
    杨亮节还想再追上去,却被李公公给拦了下来。
    杨亮节咬牙切齿地看了一眼亲妹妹的背影,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虽然杨太后基本上不过问朝政,但并不代表看不清人,让一个跟任何人都不对付的人上战场带兵打仗,不知道是坑队友,还是坑自己。
    一边是自己的哥哥,一边是自己的儿子,虽然是个养子,但在宋度宗赵禥已经驾崩,其子嗣只剩下赵昺一人的这种情况下,孰轻孰重,杨太后还是能掂量清楚的。
    杨太后头也不回领着人继续前往祠堂祈祷暂且揭过不提。
    海口。
    天色大亮,吃过早饭的百姓们来到道路上驻足观看。
    人群之中有人伤感,偷偷地抹着眼泪;有人忧愁,不住的叹息着;也有人紧握双拳,坚定的目光中透露出那一份决然。
    伤感者因为家中有人当兵;忧愁者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生活;决然者身负血海深仇!
    “捐款捐物,支持赵官家抵抗暴元!”
    (赵宋相对的比较宽松,民间多称呼皇帝为赵官家。)
    “打倒暴元,救我百姓!”
    一排排年轻的大宋学堂的学子们,走上街头。
    学堂里的夫子,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前排,竟然是学堂里青春靓丽的女学生们。
    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南宋士卒,以及为大宋做工的工人们家的孩子。
    当然也包括一些商人家的孩子。
    孩子们一边呐喊,一边偷偷地抹一把眼泪。
    满脸都是悲伤和愤怒。
    “同学们,乡亲们,鞑子今日屠一城,我不呐喊!”
    “明日再屠一城,我冷眼旁观!”
    “待到来日,屠刀降临在我等头上,谁来为我等抗争!”
    “支持抗战,捐款捐物,保家卫国,人人有责!”
    走在前列的夫子手持铁皮大喇叭,对着海口的百姓大声地呐喊。
    在夫子的带领下,一排排学生们也跟着一起声嘶力竭地高呼着。
    道路两边不时有路人把一把把铜钱倒入木制的,由几名学生抬着的大箱子中,然后悄悄地离开。
    也有的把用绳子串起来的一贯贯的铜钱放了进去。
    “同胞们,看到了吧,他们都是我大宋最普通的百姓!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官家!”
    “打倒暴元!保我家园!”
    “打倒暴元!保我家园!”
    学子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拼尽全力高声呐喊。
    人群之中,身穿黄道婆纺织厂工作服的女工,悄悄地把为数不多的铜钱放入箱子。匆匆离开之后前往纺织厂做工。
    走过一处街道,一处青涩的小楼前面,一群打扮的花枝招展,千娇百媚的年轻女子,扭着柳条腰,楚楚动人,令人耳目一新。
    真真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街头巷尾小楼处。
    年轻的女子们看到队伍过来,伸手把头上的金簪拔了下来,又挽起衣袖把手腕上的玉镯取下来,放进捐款箱中。
    那一个个金簪,金灿灿的闪闪发光;那一只只玉镯子,晶莹剔透,细腻嫩滑,在光线的照射下散发出柔和、朦胧的荧光,就像云中之月那般。
    一看就是价值不菲的好东西。
    这些在青涩小楼中日夜工作的女子们,她们甚至毫不犹豫就把自己身上的心爱之物塞进箱子中。
    领头的夫子们,对着貌美如花的年轻女子,深鞠一躬,久久没有起身。
    常言道,自古仗义每多屠狗辈!
    就凭这些女子们的举动,让多少男儿汗颜!
    她们一介女流,每日辛勤的工作,却也对得起“国士”的称号!
    就如后世,着名的金陵十三钗。
    (实则二十一人!)
    面对着禽兽一般的小鬼子,她们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生命,在那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用自己柔弱的身躯艰难地用生命拯救着生命……
    她们都是英雄,她们都是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