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看世间繁华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时间来到祥兴元年九月下旬,
    经过近两个月的发展,整个琼州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水泥之外,其他各项准备都已经基本落实。
    黄道婆已经在海口办起了纺织工厂。
    新的机器,新的设备,新的劳作方式,迅速从海口传播出去。
    一件件崭新的军装也已经制作出来,然后,分批次地下发下去。
    纺织厂招募了大量的女工,有了工作自然而然有了收入,继而带动了其他各行各业,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就如现在的澄迈县城,街头巷尾,各式小吃、零卖琳琅满目,人头攒动。
    在赵昺的安排下,新的税务、新的官吏监督机制开始初具雏形。
    正当赵昺准备迈入大宋澄迈税务局大门的时候,突然,一阵刺耳的哭喊声响起。
    “兔崽子,叫你不好好读书,看老子今天不打死你!”
    但见,一位年轻的父亲举着扫把,正在追赶一名孩童。
    没跑几下,孩童就被按在地上。
    年轻男子举起扫把对着孩童的屁股一顿猛抽……
    “啊,啊!疼死我了。”
    孩童发出凄惨的叫声。
    “兔崽子,你特娘的今天又考了个倒数第一!”
    “老子今天又被学堂的先生叫去了。真特酿的丢人啊,你看看你同桌赵铁蛋,人家每次都考第一名,都已经拿了两次拿奖学金了。”
    “你个废物,老子今天打死你。”
    年轻的父亲咒骂声充斥着整条街道。
    “啪”的一声,用力过猛下的扫把断成两半。
    “爹您别打了,学堂先生教的那个什么算学,我真的学不会啊!先生说了,咱们家能有有饭吃,有房住,那都是赵官家给的。爹,要不我去当兵吧,保卫大宋,保卫赵官家。”
    “你特酿的敢顶嘴,赵官家花了那么多钱,给你们请先生,要不是赵官家,你特娘的能有书读?”
    扫把断了,这位年轻的父亲直接抡起大巴掌,对准屁股又是一顿猛抽。
    突如其来的一幕,让路人纷纷侧目。
    “果然学习好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人各有命,学习不行,身体好做一个快乐的小朋友也好啊。”
    赵昺一边驻足观看,一边心中感叹着。
    “二狗他爹,别把孩子打坏了。”有邻居看到之后,紧走几步,把男子拉了起来。
    “唉!柱子哥,这自古以来,哪有给咱老百姓免费读书的。不争气的孩子真是愧对官家的一片恩情啊!”
    “慢慢来吧,咱们都是斗大的字不认得一个,也不能太强求了孩子。我看二狗这娃长的壮实,没准等几年去当个兵也能混出个名堂。”
    “唉,哥啊,你是不知道,先生们说了,当兵也要识文断字的。字都不认识,将来连那个什么报都看不懂,还咋当兵啊,真是气死我了。”
    “情报,那个叫情报,我家那小子回来也说了,就算当兵也要识字,而且还要会算学。”
    “唉,这可怎么办啊?俺家的兔崽子要是有你家二宝一半也行啊。啊!愁死我了,造孽啊!”二狗子他爹捶胸顿足地说着。
    果然,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果然,天下父母心。
    ……
    华夏赋税起源甚早,早在上古时的就有了雏形,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定制。
    狭义的赋税,专门指的是田地和人丁两种。
    广义的赋税包括商税,称为杂税。
    田税好理解,就是种地交税。
    口赋则是不种地也要交税,俗称的人头税,即按人头出钱。
    前汉初年,凡年龄在十五到五十六岁之间的,不管男女,每人每年都必须向国家纳钱一算之钱,称“算赋”。
    (“一算”约合一百二十文钱)
    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时期更是规定年满十五周岁且未出嫁的女子另外再交五算的钱。
    一年约600文。
    两宋赋税包括夏税和秋税,秋税又称为秋苗。
    夏税收钱,或者折算成绸、绢、布,亦或者粮食。
    秋税基本上收粮食,按照收获一石纳税一斗,十分之一;或者按亩收税,一亩地三斗。
    除了赋税之外,另一个压垮无数百姓的就是徭役了,说白了就是让平民从事无偿劳动。
    不但没有工钱,而且还要自带吃食,甚至从事那种九死一生的工程。
    宋朝徭役分两种:
    一是差役也叫职役,是针对大、中、小地主阶级的。形势户和官户有免服徭役的特权。
    (形势户指的是豪门望族。)
    另一个叫夫役,针对的是底层老百姓的,自耕农、半自耕农。佃户又称为“客户”,这一类百姓作为朝廷的编民,更是跑不掉的。
    (此客户非后世的客户,意思不一样。)
    毕竟人家赵宋朝廷给你小小的佃户一个国民的身份嘛,着实皇恩浩荡。
    但总的来说,宋朝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已经有所下降。
    北宋采用的是募兵制,士兵主要以招募和雇佣为主。故,两宋的兵役负担大幅度下降。
    徭役也是一样,自北宋初年开始,老百姓服徭役的负担,已经开始显着下降。分为“春夫”和“急夫”。
    春夫一般是在春季从事治理黄河等水患;急夫一般为临时调集。
    太祖赵大极力反对役夫不给口粮的前朝惯例。
    太祖皇帝为此定下“一夫一日米二升”的制度。
    (宋一石120斤,一斗12升,一升1.2斤,一日二升折合每天约2.4斤粮食。)
    宋室南迁。
    1127—1279年的南宋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科技进步的一个朝代。
    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发达,分为东、南和西洋三条航线。
    西洋航线越过马六甲海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客户(佃户)只用给地主缴纳地租,不承担地主家其他义务,人身依附关系也开始大大降低。
    南宋因商品经济极度发达,佃户可以在契约期满之后,离开本地前往其他地方做工。至南宋时期,雇佣关系也就是干活给钱,已经相当普遍。
    但徭役制度仍然是一座大山压在百姓身上。
    因摊派而参加徭役的役夫是没有钱的(每日二升口粮)。
    朝廷有时候还需要招募力士,这些力士事实上属于雇佣关系,是要给钱的。
    至于说大宋朝廷招募的这些力士能不能拿到钱,又能拿到多少,就要看管事小吏们的看“德行”了。
    钱揣在自己兜里不香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张三本来被摊派去服徭役,但人家使了铜钱,结果张三的名字变成了李四。
    李四本来服役三个月的时间变成了半年。
    到了地方,过了一段时间后,王麻子又使了些许银子,结果李四这个穷逼服徭役的时间便从半年突然间变成了一年。
    至于说一年以后,李四能不能活着回去,那就要看天意了……
    凡是大型工程,一年甚至数年都不一定能回去,都是由累累白骨建成的。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耳熟能详。
    都江堰、骊山陵、阿房宫、秦轨路、大运河、襄阳护城河……
    (在河南发现的秦朝木质“铁轨”和现代铁路原理一样。只不过不是用火车头,是马拉车。)
    (天下护城河,襄阳最宽,平均宽度达180米。)……
    累累白骨铸造了无数辉煌。
    有些是个人享用的,有些在当年属于暴政,人死国灭。
    后人又受益千余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赵昺扭过头来,不再关注二狗子他爹打儿子的事情,毕竟这是人家的家务事。
    为人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孩子能有出息。
    小时候不理解,只有自己当了父母才能懂得。
    正所谓经历过才能懂得。
    况且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思想在这个时代也是深入人心、司空见惯的。
    赵昺也没必要纠结这些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