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我和草原有个约会
作者:飞獴在天   去大明扶贫最新章节     
    七月中旬,辽王带着一群叽叽喳喳的丫头们陪明珠回了一趟娘家,进一步确立了乌拉头人在吉林周边部落中的绝对权威。
    七月底,辽王等人又到了西辽河的双辽城,没想到这里不仅有明月的娘家人,还有燕、齐、宁三王和他们带来的千军万马!
    原来,随着宁王之国,齐王北上,被老朱冷落了一年的燕王突然收到了圣旨。
    老朱让他重掌军权,统率大军再次北伐,追剿北元太尉乃儿不花。
    燕王来不及悉心筹划,就匆忙带着北平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和齐王一万兵马会合,到了大宁府后又拉上宁王的两万兵马,浩浩荡荡向西辽河草原深处前进。
    燕、齐、宁三王五万大军,战马一万、兵车三千,连营百里,巍巍壮观,说公款旅游也可,说野营拉练也行,可把第一次出塞领兵的小宁王朱权给牛逼坏了。
    只见他带着一帮亲随在草原上纵横驰骋,打着北伐的旗号,驱牛赶羊,吆五喝六,要有多威风就有多威风。
    草原上安分守己的蒙古各部却给吓坏了,纷纷牵牛赶羊,向靠近辽王飞地的双辽城转移。大家又公推和辽王关系最好的阿扎失里向双辽群牧所千户张斧打探情况。
    张斧不敢大意,赶快派人前去查看情况,发现竟是燕王、齐王和宁王三位王爷,亲自率领五万大军来了。
    张斧赶紧亲自前往北伐军大营拜见燕王,禀明情况:“燕王殿下,此处蒙古各部虽归大宁都司泰宁卫管辖,但因该地各部最初降于辽王,辽王已许诺各部只要遵守大明律法,仍可在旧地放马牧羊、安居乐业。不知诸位王爷到此,是何公干?”
    燕王倒也通情达理,说道:“不要惊慌,本王只是奉旨追剿反叛的乃儿不花残部,顺便陪宁王熟悉熟悉边塞军情,过几天就回去的。”
    张斧又客套了一下:“那好,就请三位王爷到双辽城歇歇脚吧。”
    没料到早对小辽王和双辽城充满了好奇的三位王爷竟然一致同意,各带一千骑兵来到了双辽城。
    双辽城乃是辽王在蒙古草原建立的第一实验城,长期孤悬蒙古各部之中,和广宁、沈阳、长春都有千里之遥,前年又遭遇小哈拉章的袭扰和旱灾,各方面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辽王治下其他各城。
    特别是在泰宁卫划归大宁都司后,双辽城已经成为辽王府在宁王辖区上的一块飞地,其存在的寿命全看朝廷的考虑和宁王的脸色。
    辽王受到朝廷的敲打后,只好暂时放弃沿西辽河继续向蒙古草原进行蛙跳的计划,转而把双辽城改成一个类似后世朱日河这样的军事训练基地。
    双辽城的作用除了就近监视蒙古各部、放牧军马外,就是把辽王府护卫各营轮流拉到基地来轮训,搞什么红蓝对抗演习。
    即便如此,双辽城的规模还是让北平都司和大宁都司下辖的独立千户所相形见绌。
    今年春天西辽河解冻后,来自广宁和沈阳的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涌入双辽城,一座巍峨的青砖包心新城在原来的木栅土垣围成的旧城旁边拔地而起。
    北边水门码头已经完工,直抵西辽河。
    工匠们正利用从抚顺水运来的水泥和青砖,修砌最后的南城门。城墙每隔一段就修建一个空心马面敌台,战时足以容纳万余军民。城内军营、民房、市场、粮仓等建筑,全部经过重新规划,秩序井然。
    原来的旧城现在变成了辽王的马厩。其中,辽王最珍贵的七十匹长相俊逸的阿拉伯马已经在此开花结果,有了二十来匹纯种马,以及五十多匹混血马。
    城外,两万亩水稻结满了沉甸甸的稻穗,长势不是喜人,而是有点吓人,看样子每亩收成有南方水稻的二倍之多,保障群牧所常驻兵马口粮应该绰绰有余。
    最让三位王爷感兴趣的,还是供辽王护卫搞红蓝对抗演习的训练基地,什么刺杀、攀援等训练科目和训练道具都让人耳目一新。
    燕王、齐王和宁王为了体验这种全新的训练模式,各派数支精锐和张斧的部队对抗了三天,竟无一胜迹!
    当辽王到达双辽的时候,双辽城外方圆二十里的草原都快被燕、齐、宁三王的战马给啃秃了。
    远道而来的婉清、婉君见状,大失所望,掉头就嚷着要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去。
    朱植只好让明月、明珠带着女子卫队护送着婉清、婉君深入西辽河草原去游玩,又让盛宣带领三百人马在四周远远地警戒,防止发生意外,自己则皱着眉头、硬着头皮迎接这三位便宜兄弟。
    朱植心里抱怨着:“其他时候为什么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
    可转念一想,自己今后毕竟还要赖在宁王的地盘上,宁王一看就是燕王的跟屁虫。这关系还是要处理好。
    当然,对于穿越而来的朱植来说,想哄好三位便宜兄弟简单得不要不要的。
    他找来张信和收钱两个后世狗腿子,吩咐晚上就在城外来个篝火晚会,烤上十几只全羊让大家大快朵颐,整上几十斤高粱王把大家灌得迷迷瞪瞪,再让阿扎失里派几个小丫头跳个蒙古舞,把大家转得晕晕糊糊。
    实在不行,他还准备和收钱再来两首草原风或帝王情系列的后世歌曲,绝对是天籁之音。
    张信马上把后世当镇长和现在当王府管家的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带领人员整了个篝火宴中宴。也就是在几位王爷聚会的大篝火宴旁边,又摆了九个小篝火宴,邀请燕、齐、宁三王随行副千户以上将领入宴。
    随着最中心的大篝火腾腾升起,燕王亲切地拉着辽王一起坐在中间,齐王、宁王、靖江王、郭英、阿扎失里、张信,以及三王带来的几位大将围成一圈。
    酒过三巡,燕王开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十五弟,想当年父皇厚望于我,四岁学诗书、七岁学骑射,十六岁练兵凤阳,十八岁就藩北平,幸得岳父中山王言传身教,十年始有小成。父皇夸我‘知兵’,为兄也曾沾沾自喜。不想朝中却疑我有不臣之心。谤誉相随,奈何?奈何?”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是初次和燕王见面,朱植随口敷衍了一句。
    尽管后来的正史、野史对朱棣评价毁誉参半,朱植现在对朱棣的总体印象还是偏向正面。
    他初次之国就遇上赖腊武偷袭辽南,朱棣虽然只支援辽东一百骑兵,但是对辽东在战火中建立骑兵还是起到了巨大帮助作用的。
    燕王世子在辽东摔伤了腿,他写信致歉,燕王却回信大度地表示:“炽儿顽劣,咎由自取”。
    去年燕王吃瓜落,他也受冷落,本应同病相怜。
    这次燕王领头,率领三王大军深入草原,没有烧杀抢掠,算是军纪严明,并没给自己带来什么大麻烦。
    看着辽王淡然的样子,燕王借着酒劲又说道:“不想十五弟本事高、境界更高!不满十五,定辽东、征漠北、援河西,运筹帷幄,百战百胜。怪不得朝中有人阴阳怪气,说纵使李世民重生,也无法与十五弟相提并论。有弟镇抚辽东,虽说是大明之幸,但为兄尚且嫉妒三分,何况朝中搬弄是非之辈。”
    宁王朱权年纪还小,没怎么喝酒,见四哥发起牢骚,连忙起身岔开话题,说道:“久闻十五哥在外历练,邂逅高人,排兵布阵天下无双,音律歌赋也是世上罕有。弟弟不才,就给哥哥们唱一段《拜月亭记》,聊以助兴。”
    随后,宁王很随性地在篝火旁边唱了起来:
    “月高在天空,穿梭成古今。春去秋来长相随,圆缺牵人心……”
    大家都没想到,这宁王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主,能歌善舞。
    朱植旁边的靖江王也来了兴致,马上接道:
    “花月映成趣,阴晴皆美景;悲欢离合总为情,明月惜青春……”
    两位王爷亲自为大家唱戏,篝火旁边的将士们无不喝彩叫好。只是这曲风和大军出塞格格不入,少了些粗犷和豪气。
    燕王无心听戏,又拉着辽王喝了一杯酒,说道:“不要担心为兄的酒量。为兄原来担心自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下好了,为兄前面可有你这个挡箭牌了。”
    辽王只是傻笑,又陪燕王喝了一杯,刚好看见明月、明珠护送婉清、婉君她们看完草原回来,连忙招呼几位小丫头过来凑热闹。
    等宁王和靖江王唱完风花雪夜的《拜月亭记》,辽王又让收钱和她的红袖给大家对唱一首《铁血丹心》。
    这是后世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曾在华人世界风靡一时。
    靖江王就深情地唱道:“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
    红袖马上温柔地接道:“抛开往事断愁怨,相伴到天边。”
    这对狗男女显然在平时都练过的。
    旁边的燕王不由对宁王皱眉道:“想不到靖江王和你一样,也是好这婉约柳词!”
    话音刚落,靖江王又喝道:
    “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惧雪霜扑面!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
    曲风突然间变得激昂起来,燕王连忙叫好道:“这才是燕赵慷慨之风!”
    周围的将士们更是兴致高涨,纷纷喝彩,请求靖江王爷再唱一个。
    收钱夫妇唱完,笑嘻嘻地对朱植挤眉弄眼:“现在请辽王爷和辽王妃用蒙古语给大家唱一个!”
    朱植在明月的贴身教辅下,早已经熟练学会了蒙古语,虽知是收钱在调侃自己,还是借着酒劲和明月用蒙古语对唱起来。
    经过两年塞外的磨砺,现在的小辽王不仅看起来有明月一样高了,而且嗓音也变得浑厚了。
    这下轮到前来参加宴会的蒙古部落头领和他们的亲随们纷纷为辽王喝彩:
    “这大明辽王就是我们草原上的射雕英雄啊!”
    “辽王和明月别吉真是天作之合。”
    “阿扎失里有大明辽王作女婿真是天意啊。”
    “……”
    只是跟随燕王出征的郭英常年和蒙古人打交道,也是听得蒙古话的,心里更是为自家闺女的地位担心不已,把高粱王当醋喝了好几杯,一下子把自己给灌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