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陈名夏等
作者:明溪漱石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最新章节     
    陈名夏
    陈名夏,字伯史,南直隶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三名,官至翰林院编修,并兼任户部、兵部两科给事中。陈名夏有一名妾室,来自京城。他听到京师变乱的消息后,将妾室送回娘家,他也在那里躲避。后来得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的消息,陈名夏曾两次自缢,但都被妾室家人发现并阻止。之后,陈名夏秘密策划逃亡,却不慎被贼军发现并捆绑起来,准备押往伪都督刘某处。适逢刘某不在,于是被转交给伪政权的刑官王某处。
    王某远远看到他喊道:“您莫不是溧阳的陈伯史先生?”陈名夏承认了自己的身份。王某解开陈名夏身上的束缚,拱手行礼说:“先生可还记得我吗?”陈名夏回答:“不记得了。”原来,这位王某是山西的一名读书人,几年前曾南下游历但没有什么收获,途经溧阳时,陈名夏曾留他吃饭,并赠送给他五两银子作为路费,此事早已被陈名夏遗忘。此时,王某向陈名夏讲述了当年之事,并邀请他在自己家中住宿饮食。陈名夏泪流满面,恳求离去。王某却说:“先生名声在外,如今离开又能去哪里呢?留在这里将来必有用处。”陈名夏坚决不愿留下,但还是被迫留下了三天。
    后来他偷偷逃了出来,但又被贼军抓获,陈名夏向贼军解释说自己是被王某 释放的,贼军便把押送给了王某。王某说:“我早就说过,你若离开必有危险,所以才留你在此。”恰逢陈名夏的儿女亲家宋之绳因被夹打逼赃而四处借贷,贼军质问:“你父亲刚刚押运粮饷到京城,怎能说家里贫穷?”宋之绳的父亲宋劼时任监军道佥事,宋之绳急忙提到亲家陈名夏可以作证。王某因此对宋之绳也予以宽大处理。这样一来,陈名夏与贼军勾结的名声大噪,王某又将陈名夏推荐任编修一职,但陈名夏拒绝接受,日夜请求返回家乡。王某只好赠予他盘缠,并暗中保护他出城,因此陈名夏是最早得以回归故里的官员之一。
    陈名夏因为当年一餐饭、五两银子的恩情得以免死,但也因此背上勾结叛逆的恶名,这难道不是天意吗?陈名夏曾写下辩白书,但不敢明确说出这段经历。我从北方来的朋友对此事了解得很详细。然而各种名单中都将陈名夏列为从逆人员,我不敢擅自为他开脱。姑且记录下我所听说的情况,等待公正的评判。清朝初期,陈名夏曾任宰相,后来因事被处死。
    韩四维
    韩四维,籍贯顺天府昌平州(今北京市昌平区),河南嵩县任,崇祯辛未十四年(公元1641年)考中进士,官至谕德。韩四维曾表示愿意捐献二万两银子,以求担任国子监司业之职,但未能如愿,只被李自成伪政权任命为伪宏文院修撰。按理来说,国子监司业这一职位并无特别显着的优势,韩四维却耗费大量金银去谋求,实际上只是企图借此讨好贼军。贼军对此行为也感到鄙夷,将他降职为修撰。如此行径,对于一个原本应该品行高洁的翰林来说,实属最无品行之人。
    崇祯庚辰年(公元1644年)十月,观音山的僧人告诉我,在大清朝时期,韩四维寄居在苏州观音山,行为放纵无度,山中各静室僧侣无不受其欺诈凌辱。不久,韩四维的座主(在科举考试中选拔韩四维的主考官)因有要事造访他家,并向韩四维借一点银子,韩四维就想避开他。韩四维的仆人先是声称主人在观音山,等到座主前往山上寻找时,仆人又称主人在家。座主勃然大怒,说:“我豁出这条命也要揭露他!”于是便状告韩四维,朝廷将他拘捕至南京下狱。狱卒用九条铁链锁住韩四维的脖子,牢房地面皆为坚硬的青石。由于韩四维此时已无银两可用,他在狱中遭受寒冷饥饿,仅一夜便死去。
    杨士聪
    杨士聪,原籍山东兖州府济宁州(今山东省济宁市)。他是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辛未年)进士,官至谕德,后在李自成建立的伪政权中担任户部少堂。据徐凝生的《国难纪》记载,他亲眼见到杨士聪家门口贴有钦授的官衔牌。也有人说他被公开处以刑罚羞辱。
    高尔俨
    高尔俨,北直隶河间府静海县人(今河北省沧州市静海区),崇祯庚辰年(公元1644年)的进士第二名,官至翰林院编修,后在李自成伪政权中任伪宏文馆修撰。
    杨廷鉴
    杨廷鉴,字冰如,号靖山,南直隶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他是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的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杨廷鉴剪掉头发以图逃脱,但未能成功,最终投降伪政权,被授予伪宏文馆修撰之职。有记载说,伪宰相牛金星曾推荐杨廷鉴与周钟一同草拟诏书,两人互相争着起草,几乎到了动手的地步。
    作为状元却沦落至此,被载入史册,难道不觉得羞愧吗?由此看来,名望是上天所忌讳的,不是什么人都能享有,只有有福之人方能承受得起。
    张之奇
    张之奇,江西建昌府新城县(今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人,崇祯戊辰年(公元1628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简讨,后在伪政权中任伪宏文馆编修。各方面从逆名单记录都一致,唯有《国变录》误将其记为伪顺庆府府尹。
    刘世芳
    刘世芳,陕西延安府肤施县(今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人,崇祯庚辰年(公元1640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简讨,后在伪政权中任伪宏文馆编修。《公道单》中误将其记为伪府尹。
    梁兆阳
    梁兆阳,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人。他是崇祯庚辰年(公元1640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简讨,后在李自成建立的伪政权中任伪兵部侍郎。二十日,梁兆阳首先倡议捐献财物作为军饷,与同样寻求在新朝任职的同僚各自捐献五千两银子,并委托宋企郊先行递交申请。二十三日,梁兆阳被李自成召见,他叩头说道:“先帝并无重大失德之处,只是因刚愎自用,导致君臣之间沟通不畅,最终导致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灾祸接踵而至。”李自成回应道:“我只是为了拯救这些受苦的百姓,才起兵造反。”梁兆阳立即叩头回应:“皇帝您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从陕西进入山西,经恒山、代郡直达京师,一路上兵不血刃,所向披靡,百姓皆以箪食壶浆迎接您的仁义王者之师。您真是神武而不嗜杀,其仁德堪比唐尧、虞舜,远超商汤、周武王等古代圣王。我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有幸得遇明主,怎敢不尽心竭力,以报答您的知遇之恩。”李自成听后大喜,留梁兆阳坐下品茶,态度极为亲切。梁兆阳起身告辞时,向李自成深深鞠躬,李自成也回以鞠躬礼。梁兆阳站直身体后,李自成仍未起身,于是他又再次鞠躬退出。梁兆阳将这次召见的经历告诉了他的门生贡士伍世魁,伍世魁又将此事广为传播。此后,梁兆阳又被李自成召见了一次,但具体内容没有流传下来。梁兆阳,字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