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蒙恬担任上将军,扶苏则为军司马
作者:满满哈   大秦:我是唯一仙最新章节     
    此刻,王平稳坐马背,面色依旧木然。
    然而眼底那一丝异样的光芒,揭示着他并非表面这般平静。
    刚才突然间无数野兽从云梦山深处狂奔而出,秦军固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幸好有王平坐镇。
    作为王氏将门之后,王平临危不乱,以至于始皇帝都曾赞誉他静如木鸡,以此彰显名将风采。
    他听见山中传来雷霆般的异响,立即下令全军戒备,调动轻型战车封闭道路,并命斥候在山道上放火。
    他的判断准确无误,很快就有大量野兽冲来,幸亏秦军已布好阵势,军心稳定。
    这是王平把握战机的机会,此次率大军前来,原本就是为了剿灭山中的方士和兽潮。现下兽潮看似混乱不堪,尽管不知原因,但如果利用军阵阻挡,兽潮必将更加混乱。
    如此众多的兽潮一旦陷入混乱,仅凭互相踩踏就会造成巨大伤亡!
    而秦军只需确保正面战车防线不被兽潮冲破,就能保证整体军阵稳固!
    不料,就在王平准备下令放箭之际,突然接到上将军蒙恬的亲卫军侯蒙喜疾驰而至的消息。
    传达上将军令,要求以自保为主,不可伤害山中的兽潮。
    因此,王平不得不下令全军暂停攻击,眼睁睁看着无边无际的兽潮从眼前掠过,却不敢射出一箭。
    此乃将军之耻辱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至少己方并未遭受损失。
    既然如此……
    王平刚想到这里,忽有一名士兵快马赶来。
    “禀报都尉,王百将领队在云梦县遭遇兽潮袭击,遭到群兽围攻!”
    王平眉梢瞬间一挑,他转向报信士兵问道:“士兵伤亡如何?”
    报信士兵急忙下马,满脸惶恐不安:“百名士兵兵甲破损,人人带伤!王百将领受重伤,已陷入昏迷状态!”
    “百将在昏迷前曾说,”他吞吞吐吐地说,“禀告都尉,我等不慎冒犯楚人祖神,故而遭受此祸!”
    楚人祖神?
    百名士兵受伤,百将领重伤昏迷?
    王平眼神微微波动。
    始皇帝旗下将领众多,诸如李信、章邯等人,均堪称一时豪杰。
    然而提及将门世家,则唯独蒙氏与王氏两家称雄。
    蒙氏家族自蒙骜由齐转投秦国以来,历经蒙武、蒙恬直至蒙恬胞弟蒙毅,传承已达三代,连续几代均为朝廷高位重臣。
    而王氏虽然起初并非出自将门,实则源自名门望族。其中王翦堪比武安君白起,即便是蒙武在朝时,始皇帝仍任命王翦为上将军,蒙武则位居下将军。
    然而,在始皇帝统一寰宇后,收缴全国兵权之际,蒙氏主动请缨奔赴北疆,未经召唤不复回归;而王氏则选择激流勇退,父子归隐乡野田间。
    此次蒙恬因功再度回归中原,始皇帝又启用王氏后代王平,命令他统率王氏旧部,意图昭然若揭。
    而王平胸怀壮志,誓要与蒙恬争夺大秦第一猛将之位!
    那个楚人仙师在他心中并无分量。
    他真正耿耿于怀的是,初次领兵作战,麾下一千兵马竟惨遭野兽袭击导致全军覆没。
    此乃丧师失地之耻辱!
    若非遵循蒙恬的命令,他又怎会让兽潮肆虐云梦县?
    这不是战败之罪,而是由于错误指令所引发!
    难怪始皇帝对他另有密令!
    王平眼中闪烁异彩,他突然冷声下令:
    “全军将士听令!”
    “舍弃轻型车辆及辎重物资,火速前往一线天!”
    “上将军与公子可能已遭遇险情!”
    蒙恬担任上将军,扶苏则为军司马。
    按照秦军军制,倘若这两位要员受伤或阵亡,接替指挥职责者自然就是身为都尉的王平。
    如今作为本部最高军事长官,全军上下自然遵从他的号令。
    加之在场士兵中,大多数军官原本便是王氏旧部。
    因此,在王平发布命令后,大军毫不犹豫地抛下轻车辎重,迅速轻装疾行前往一线天。
    与此同时,遭遇未知困境的蒙恬与扶苏,已经来到了一线天之中。
    置身一线天内,蒙恬与扶苏皆陷入短暂的愕然。
    “你曾提过,天门台上有一尊大鼎,高度疑似三丈?”扶苏紧锁眉头,抬头仰望着天门台。
    “我当日亲眼所见,断然不会有误。”蒙恬的眼神略显呆滞。
    “但此刻天门台上却空空如也。”扶苏的目光同样变得呆滞起来。
    这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两人的沉思。
    “奇怪,踏入一线天后,我的伤口似乎清凉许多。”
    发声者是蒙喜,此刻他已经装扮得如同后世的印度阿三。
    这样的情况实属正常,毕竟谁在山林间骑着一匹几乎疯狂的战马狂奔数里,都会狼狈不堪。
    不只是他,其他亲卫们也面露异色。
    这些亲卫伴随蒙恬与扶苏征战北地,他们不仅担任贴身保镖,更是在关键时刻充当奇兵角色。
    很多战役胶着之际,将领往往会派遣身边的亲卫,直插敌阵核心,甚至直接冲击敌军中军,凭借他们的剽悍勇猛和精良装备,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战局的关键作用。
    赫赫战功背后是满身伤痕,包括蒙恬在内概莫能外。
    “此处似乎蕴含一股神秘的生命力。”蒙恬感受到自身的状况,惊讶地说道。
    “我也感到精神焕发。”扶苏认真回应,两人互相对视一眼。
    彼此的眼中都映出了欣喜之意。
    人之所以衰老死亡,正是因为生命力的消逝。
    不论那位异人究竟是天人还是仙人,既然他有方法补充生命力,或许也能找到使人长生不老的方法!
    两人下意识地环顾四周。
    山谷中此时已经不见任何野兽踪影,但从谷底的痕迹判断,先前聚集在此的兽潮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然而此处并未残留大量兽群驻足时应有的异味,反而飘散着一丝淡雅的香气。
    似兰似麝,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
    “我们先上天门台再说。”
    蒙恬轻轻摇头,那么大的丹炉不可能凭空消失。
    而且此刻从一线天角度看天门台,比起之前在对面山坡上看到的更加清晰。
    显然天门台并非他们此前想象中的那样,仅仅是一个狭小的平台。
    “你们留在这里等候!”
    蒙恬转身,平静地下达命令。
    天门台乃那位异人的居所,此乃仙家宝地,自家亲卫的身份确实不够格涉足。
    终于来到这里,他们有机会一睹仙人的居住之所。
    “此乃洞天福地,切勿触碰此处一草一木!”扶苏亦作提醒。
    两人再次对视一眼,然后缓步沿着一线天,朝着天门台攀爬而去。
    一线天陡峭且漫长,他们花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才攀登至天门台。
    踏上天门台的那一刻,两人顿觉视野开阔。
    此刻正值上午,阳光明媚,金灿灿的阳光从高空洒落,天门台东边的云海已被染成一片金黄。
    抬头仰望天空,两座如剑般的石峰之间,是一片深邃湛蓝的天空。流云在这一线天空上疾速掠过,犹如白驹过隙,引人遐想。
    天门台正上方,两座石峰中间凹陷下去,形成一个巨大的石洞,从他们立足之处向东望去,只见金光璀璨,云海翻腾,仿佛进入了仙界。
    除去天空的美景,天门台本身也有诸多可观之处。
    蒙恬曾遥望过天门台的景色,只是那时他在一线天对面的山坡上,视野受限。
    直到今天亲自登临,方才发现天门台上另有一番洞天福地。
    仿佛,这里是另一个世界!
    天门台占地约一亩左右,并不大。
    然而这片小小的土地上,竟然有精致的小山丘,有涓涓流淌如手臂般粗细的小溪,还有几株桃树。山下的桃花已然凋谢,但或许是山中寒冷,天门台上的桃树此刻正盛开怒放。
    微风吹拂,漫天花瓣飘落,地面铺满了花瓣,美轮美奂,宛如仙境。
    天门台一侧,石峰凹陷的起点,矗立着一棵巨大的松树,树下悬挂着一口古朴的大钟。
    以前蒙恬也曾注意到这口大钟,走近一看,才惊叹这口钟的巨大,足有一人多高。
    然而此刻蒙恬和扶苏并未关注大钟,他们的目光一致投向天门台的中心地带。
    天门台整体由一块巨石构成,不仅是天门台,整座云梦山都是一块巨石所成。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这般鬼斧神工的景象。
    巨石坚硬无比,历经亿万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然而在这坚不可摧的天门台中央,赫然出现了几个明显的凹陷痕迹。
    共有三个凹陷,整齐排列,明显是由一座沉重的大鼎所遗留。
    只可惜大鼎早已消失无踪,仅余痕迹留存于地。
    蒙恬和扶苏再次交换眼神,各自眼中都透露出震惊与喜悦。
    秦灭六国后,收缴各国兵器熔铸成十二金人。
    每个金人高达三丈,重逾百万斤!
    在铸造金人期间,蒙恬和扶苏已远赴河套地区。
    然而通过军报得知,仅仅是铸造这十二金人,始皇帝便征调了六国投降的士卒及受罚的劳役,总计多达七十万人!
    其中有一座金人在地基建造时因承重不足倒塌,为了将其重新竖立起来,竟动用了整整八千名降兵!
    八千降兵合力才竖起一座倾倒的金人,天门台上这座大鼎,即使相较于金人稍轻,也绝非轻易能够挪动!
    恐怕需要数万人才能抬起那座巨型大鼎!
    天门台即便竭力容载万人,又怎能承载巨鼎下山之举?
    由此推断,此等巨鼎定是由刚才那位跨虹离去的奇人携走!
    能承载百万斤而行动自如,且步伐间可达百丈,凌空驾虹而去,
    显然并非世俗所称的仙人所能为也!
    自古以来,仙人的说法流传已久,世人常常将仙人与天人混为一谈,此现象源于百家争鸣,各家各派对仙人的解释各有千秋。
    加之语言演变,古代的名词在秦代发生了变化,造成以错传错的现象。
    然而,无论是蒙恬还是扶苏,他们皆出身高贵,饱读诗书,
    所以,那位奇异之人,必定属于天人一类!
    蒙恬与扶苏内心交织着欣喜与忧虑。
    “仙”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上古之时有异士,其灵魂能够脱离肉身,静坐斗室之间,神游四海。
    这种不受束缚的状态,便是所谓的“仙”。
    仙的本源含义,即是修炼精神,肉体非助益,反而是羁绊。
    修仙,实则是探索如何褪去肉身的枷锁,让灵魂永存,达到极致自由。
    换言之,追求长生不老。
    若无肉身牵绊,仅剩灵魂存在,自然凡铁难伤,无需饮食,亦可永生。
    至于其他特性,则鲜为人知,古时人们甚至将其视为旁门左道,直至庄子出世,道家崛起,才逐渐受到世人的尊崇。
    而天人则与仙人迥异。
    天人,乃修炼正道,承袭上古正宗传承。
    上古神话中的诸神如娲皇之类,因其拥有气运与功德,被誉为圣人。
    圣人之下,便是天人。
    天人具备种种神通,最基本的神通便是肉身力量强大无比。
    正如《列子》所述,北山有一位愚公,面对王屋、太行二山而居。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万仞。
    愚公因出行不便,召集家人共商对策:“我与你们共同铲平险阻。尽管我已垂垂老矣,恐怕连山的一丝一毫都无法撼动。但我死后,还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后代,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而山不再增大,为何不努力把它铲平呢?”
    操蛇之神闻此豪言壮语,上报天帝。天帝感动于愚公的诚意,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两座山移动位置。
    夸娥氏本为力量强大的神只,而他的两个儿子,正是天人。
    他们能够背负方圆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虽然得益于夸娥氏本身的神力,但这足以证明天人的神通广大,远远超过仙人所能比拟。
    搬运一座百万斤重的鼎,对他们而言,可谓轻而易举。
    然而……
    天人似乎并不擅长炼丹之道。
    “罢了。”
    扶苏忽然哑然失笑,摇头说道:
    “我们在这里揣测天人的能力,就如同夏虫谈论冰雪。”
    蒙恬一愣,随之洒脱一笑。
    正如扶苏所言,他们对天人,甚至是仙人的理解,全凭古籍记载或是民间传闻。
    他们从未真正见过天人或仙人,讨论天人有何神通,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呢?
    如今天人已离,带走了丹炉,却留下了自家的茅屋。
    既然如此,不入内探查一番,如何能安心?
    茅屋坐落在松树旁边,仿佛由寻常蒿草搭建而成,精致小巧,古韵盎然,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仿佛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一种飘逸如仙的气息。
    茅屋的大门,取材自山中的原木,树皮尚未完全剥离,甚至还留有嫩叶从缝隙中生长出来,在山风中摇曳,充满了勃勃生机。
    深深吸了一口气,蒙恬率先站在门前。
    “我们这样冒然闯入,是否会显得不够恭敬?”
    “先行礼拜,再进入吧!”
    话音刚落,木门竟自行开启,仿佛在热情迎接他们的到来。
    两人面露惊异之色,互相对视一眼。
    难道,天人早已预料到我们会进来?
    天人的神通广大,果真非我等所能想象!
    茅屋内部洁净异常,净得几乎不像人间之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床榻,床榻光滑如镜,未铺草席,也没有覆盖任何寝具,上面不见丝毫尘埃,也看不出有人曾经在此休息过的痕迹。
    除了一张床榻外,茅屋内再无其他陈设,甚至连吃饭用的器具都没有。
    唯有角落里有一个捣药石臼,其中残留着少许不明药渣,散发着淡淡的草木芬芳。